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一千个人也有一千种对关雎不同的解读,因为思想是最自由的东西。而文学欣赏对想象力的依赖又决定了人们可以信马由缰。
但诗三百自诞生之始,众多的学者文人更多是从诗经时代的礼崩乐坏来賦予它政治上的教化意义,体现在关雎上,《毛诗序》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认为关雎写的是周文王和后妃太姒的事,并试图将其树立为典范,起到教化的作用。但这样的牵强附会其实很莫名其妙。傅斯年在他的著作中就质疑:‘’后妃是谁?谁也说不清楚,至于淑女,更难定了,郑康成竟然硬把太姒安上;章太炎先生又异想天开地说,文王与纣之事也,后妃淑女,非鬼候女莫之任,更曲喻穿凿了一大篇,读者不曾看完,必要发笑的‘’。
而闻一多以他诗人的视角,拒绝把诗经当作政治课本。‘’明明就是一首歌谣,为什么没人认真把他当文艺看呢?‘’ 所以,‘’女子采荇于滨,君子见而悦之‘’,这就是他对关雎的阐释,简单明了,说的就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
既然文学欣赏更依赖于富于创造力的想象,那么我们不妨展开想像的翅膀,穿越到几千年前某一个阡陌交错的城郊。
就假设那天是个阳光玲珑熙暖的日子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清晨的河边,草花烂漫,树梢盘着飞鸟;流水把静谧的天空映照,那美丽的云和那美丽的蓝做着满湖的背景,风还是温软,鸟儿在啼唱,发出怡悦的‘’关关‘’之鸣。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优哉,辗转反侧‘’。
正是荇菜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满湖都是青青的茎叶,星星点点的小黄花。
淑女泛舟河上,在水中央光着美丽的小腿和浑圆的胳膊,随着河水的流动时左时右地采摘着花叶,她无疑是美的,美得性感而健康,端庄而柔媚。她忘我地劳动,全然没有理会到岸上正有一个男子用炽热的目光默默欣赏她劳作时的美态。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不但是全诗的要点,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历经历朝历代一直被定义为两性结合的最理想模式。
原野的空气是如此清新,而令男子更觉清新美好的是坐在木舟上采荇的女子,但隔着一河的流水,他该如何去追求?又如何让她明白他对她的追求?
爱情的神箭有时候如此不可理喻,他还没有任何准备,就将所有的情感,并入一股痴迷,他朝思暮想,午夜梦回,脑海里全是采荇少女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无处安插的跳动的内心令他辗转反侧、昼夜难眠,却求之不得,奈何?
先秦时代的习俗,还留有原始氏族的遗风,野地苟合是男女交往时的客观存在,诗中的男子或者可以采取极端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当然,如果他这样做了,他还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君子吗?孔子对关雎最大的评价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求快乐而不放纵欲望,即使痛苦也不任痛苦的情绪泛滥,一切都是那么克制。
克制,是求爱过程中的一种美好姿势,也是对所爱的人的一种尊重。即便如某些人所说,爱情不过是手段,柔情似水和雄伟性爱才是終极目的,也不能一开始就想着如何去占有,而是首先学会如何去打动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一种能量,爱情更是一种既可以击溃人心,又可以催人奋发的能量,当没有建设性的沉迷无法解决入骨相思的时候,启动脚步去追求,不要害怕失败才是不二之选。
是的,要获得爱情,就别指望不费心血,就能编织出天长地久的同心结。所以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終于诚诚恳垦地来到淑女面前,先是‘’琴瑟友之‘’,然后又‘’钟鼓乐之‘’ ,在错错落落的指音间,用音符溅起一串串爱的浪花。
这让我想起电影《冷山》里的一个情景,善良温婉的大家闺秀艾达爱上内向的木工英曼,尽管两人私底下都有着眉来眼去的情愫,各自心底的喜欢,但艾达的矜持,英曼的害羞,障碍着两人无法进一步交流。偶然的机会,在运送钢琴回冷山的途中,艾达见到正在犁地的英曼,刚从邻居莎莉嘴里知道英曼也喜欢自己的她,便情不自禁的在马车上弹奏起钢琴,通过乐曲对犁地的英曼传递倾慕的热情。
我不知道冷山的作者有没有阅读过诗经,或者从关雎里得到启发,不过由此可以发现,音乐艺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是最能传情达意,倾诉心曲的一种方式。
诗歌到此结束,整首诗主要围绕着男子的心里和行动来描述,从一见钟情的爱慕,到辗转反侧的相思,进而化爱的力量为行动。诗人并没有交待结局。诚然,古诗不同于小说和戏剧,诗的作用在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结局不结局的诗人不需要对读者负责。何况,诗经时代如此古渺,留给后人只有无限想象的空间。
我们更希望这个一见钟情的故事有个暖心的结局,才不会辜负男子的痴情。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恰好听到缘份的声音。由此而情不知所起,一见而钟情,这是爱情最浪漫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