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的觉醒》有感1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无非就是精神自由,努力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非他人认为我们应该成为的人。

就像纪伯伦说的那样:“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结。”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没有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岛,谁都有被看见的需求,被尊重的渴求,我们彼此都需要对方的支持与帮助。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而任何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在人际关系中,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

任何一段关系的存在,都是为了促进每个成员的成长,夫妻关系如是,亲子关系亦然。遗憾的是,有多少夫妻耗尽一生活成了彼此的差评师?有多少父母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疲于奔命,等到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

电视剧《底线》中有这么一个桥段:靳东饰演的方远,解决了无数家庭鸡零狗碎的矛盾,看见了人间冷暖,看尽了人性凉薄,却依然能热情的、淡然的、乐此不疲的沉浸在每天的烦恼与快乐中。可就是这么一个睿智的人,却因女儿排挤同学的事和妻子大吵了一架,两人话赶话将矛盾升级到离婚层面。

这个桥段道出了无数家庭的生活真相,为什么这么多人能断清天下事,就是处理不好家庭矛盾呢?

作者沙法丽.萨巴瑞给了我们答案:这是源于我们惯性的生活,源于我们的应激反应。是因为我们的情感忠于真实的天性,我们惯于以为脑海中的声音就是我们自己,无法认识到它并非我们的真实想法或感受。

很多人之所以会对亲近的人脾气暴躁,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外人反而和颜悦色,委曲求全。多半是因为他们对外人展现的是态度,对家人付出的是情意。因为知道无论怎样,家人都能包容,所以在家不用伪装,摘掉面具,本色出演。一边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疲于奔命,一边又把亲人当作自己发泄情绪的垃圾桶。对外人则更多的是戴上面具,角色扮演。为了工作和利益能达成所愿,各取所需,体面话,表面工作都要做到位。

这部分人之所以表里不一,皆源于“自我”和“本我”的不协调,不统一。书中有言:所谓“自我”,是指认识自己的一种错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他人的意见来认识自我。我们渐渐以为这个人就是自己,把它当作了真我。“自我”的声音之所以让我们反应激烈,是因为它根植于恐惧之上。情急之下很容易被“自我”反应所蒙蔽,当我们像这样被“自我”掌控时,便不能从真我出发,不能在理解亲近人需求的前提下去思考怎样做才是最恰当的。

我们又是如此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全知全能的“自我”作祟,对亲近人说教、布道、告诫、指责、批判、贴标签......。我们逐渐远离了孩子们的天性,把我们的习惯、信念和恐惧强加在他们身上,而不能给孩子提供真正的支持,这就引发了孩子的对抗。

有的孩子对外攻击,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叛逆;有的孩子则自我攻击。当孩子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出他们真实的声音,而是被父母的条条框框所压住和湮没时,他们便会成长为焦虑而压抑的人。而孩子在家中学到的这种盲目反应方式,会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释放出来。当自己无法摆脱自己内心的挣扎、痛苦和伤害时,就也沦为了“自我”的受害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读《家庭的觉醒》,观点十分震撼,是以前闻所未闻的,让人醍醐灌顶,感触良多。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
    4be183d7ab27阅读 9,408评论 0 1
  • (没见过书的读后感,拿作业应付) 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时,迈进心仪的学府。几载潜心研,一块面试砖。助我们进入单位,...
    一抹明媚阅读 6,700评论 3 9
  •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育儿的知识和盲区,而且它上升到了生活的哲学的高度。通过这本书,我...
    静待花开_11ce阅读 4,520评论 0 1
  •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真的理解孩子吗?我经过认真反思,我觉得我没有。我有的都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感受,然后按照这个标...
    洞穴人Jane阅读 5,170评论 0 1
  •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作《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是一位非常资深的书友强烈推荐给我的,他说这本书让他醍醐灌顶。我就很好奇...
    六一幼教阅读 5,842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