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在看了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作文”所记。
读到别人写的好文章时,内心非常羡慕。有时,总会觉得自己看待问题,没有别人想得深入,看得透彻。每每遇到一个好观点,读到一个好作品,看见自己很久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羡慕别人才思敏捷,而另一方面也不免自惭形秽。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但是相比先天的因素,后天的勤奋练习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刻意练习》这本书里也有告诉我们,我们以为的“天才”其实也是训练的产物。通过适当的方法和刻意的训练,我们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写作能力。
古今中外,许多一流作家大半也是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比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花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曾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在读莫泊桑那样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时,谁又能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
那么,如何写出好文章来呢?
01 多输入,勤思考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写作中,所谓临帖是吸收并借鉴、模仿他人的作品,而写生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创作。
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
实际上,就是要多读书,多积累,不管是新书还是旧书,吸纳不同人的观点,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思考,能有深刻的理解和内化,后面就可以输出自己的内容。
02 勤写作
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对一般人来说,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忽视。
所谓临帖在于广泛地读书。在大批优秀的作品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进行模仿创作,最后写多了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我们写作的初学者要做的就是大量的读和写。
03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有时,一些优美细腻的文字背后,并非毫不费力的一挥而就。也是字斟句酌,倾注了诸多心力与情感,才到达妙笔生花的境界,令读者感同身受,与其笔下的世界或人物同悲喜,从而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据了解,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经过八次重大修改和26次细节修订;他的另一本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也写了五年,前后经过12次大的修改才完成。
写在最后
文章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除了一点灵感,一定的写作技巧,还少不了不断精细打磨的过程。另外,朱光潜先生还认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作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记得以前高中时代写作文时,大家偏爱写议论文,而很少写记叙文。原因在于,对很多人来说,自身思想还不够成熟,谈论的内容比较空泛粗浅,但是通过背一些素材和论点,还是很容易拿分的。而记叙文除非写得很出彩,才能拿高分。但语文老师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教过那么多学生,也看过不少作文了,大部分学生们写的记叙文在他们看来都没有新意,过于平淡,所以得分一般。
之前看到一个网友从初中时便坚持写日记,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很是佩服她的这份坚持。坚持每天写日记,既是对生活的记录,也是锻炼了文笔,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