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昨天的《谈读书》| 跟朱光潜大师一起读书后,今天我来分享朱先生在《谈读书》一书中讲到的作文之道。
这本书虽然大部分是讲如何读书,但是也有个别篇章涉及到如何作文,例如:
《谈作文》
《文章出苦心》
《最好的只有在最好的层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那我们就一起把这本薄薄的书读厚,感受大师的学术品格吧。
这篇文章,分享的是写作新手培养手感的两个方法
01 写作当从模仿开始
学问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个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需从临帖中领会。
我见过不少雄心壮志的写作新人,开始总是想着憋大招,写出一篇一鸣惊人的文章。无奈实力作祟,结果就是铩羽而归,更甚至放弃了写作。
也有一些人,想写文章,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天赋,迟迟不能开始。
朱先生说:“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不可偏废。”既然天资不那么明显,不妨在人力上下点功夫,例如先临帖,后写生。
初期一定临帖,怎么做呢。
多读书,去找一些优秀的作品来模仿。
事实上,很多伟大作家也是从模仿他人开始的,很多俄国小说家都是模仿雨果;近年韩国的影视作品之所以屡次西方获奖,是因为他们的编剧在模仿好莱坞,用好莱坞的故事框架、任务设定,剧情走向都做出一幅幅被国际观众认可的作品。
临摹足够后,就可以写生了,刚开始这,多写描写文和记叙文,尽量少写议论文。
朱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初学者一开始就写议论文,“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为了避免跑偏,还是先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开始,这两种文体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到的。
02写作灵感源自日常的刻板练习
一般作家在联系写作时间尝试做“赋得”的工作。“赋得”是一种训练,“偶成”是一种收获,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经过“赋得”的阶段,“偶成”的机会不一定有,纵有也不多。
“赋得”和“偶成”是古人做诗的两种状态,“偶成”是触兴而发,例如李太白的《蜀道难》,“赋得”为命题写作,例如曹植的《七步诗》。
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自己是偶成型创作者,不管什么主题、题材,顺手拈来,这简直不要太爽。仿佛是学校里的学霸,赢得轻松有排面。
“赋得”听起来就不那么令人向往,就像是“小镇做题家”,需要刻苦地、呆板地、一次又一次的刷技能才能突围。
然而朱先生说,“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才会突然涌现。
换句话说,““偶成”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赋得”训练,就如我们常说的质变来自于量变。
“赋得”不仅仅训练我们的技巧,更是训练我们的思考。
只要逻辑地思考作品的立意布局或者造句用字,整篇文章就不会不清楚。
对于写作新人,模仿和刻意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而这个过程中,多读经典的、名家的作品非常有必要。朱先生的这本《谈读书》非常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