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转形容词:将名词用作形容词,赋予其描述性意义。
(1)“真是比电线杆子还电线杆子!”我默默地笑了一声,就睡去了。(引自《现代汉语修辞学》)【“比电线杆子还电线杆子”是个比喻,是以“电线杆子”的“直”来形容人的“老实”、“耿直”。前面的“电线杆子”是名词,后面的“电线杆子”转类作形容词用。】
(2)如果你常去看中国女排的日常训练,就会发现在这个“女儿国”里有一位挺“帅”的小伙子。在女排中,他属中等个儿,二十三四岁,修长的身段,白晳的皮肤,大眼睛,是福建人。他腼腼腆腆,比姑娘还姑娘,名字叫陈忠和。姑娘们亲切称呼他“小陈指导”。(鲁光《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后一个“姑娘”是指姑娘的性格和特征。很显然是对“小陈指导”的情态描写。这种只有形容词才具备的描写作用,正是作者运用转类修辞手法赋予名词“姑娘”的新特点。这样写,简练而幽默,增添了不少情趣。】
(3)这个连长太“军阀”了!年纪不大,脾气可不小!(曲波《山呼海啸》)【作谓语的“军阀”,成了“专横、粗暴”的等义词。转类手法不仅改变了词性,而且改变了词义。体现出了鲜明的修饰色彩。】
(4)搬家就是……把最难看的,最琐碎的,最奇怪的,最鸡肋的,最不复忆起的事物翻出来,也放进他们带来的箩里。(西西《我城》)【“鸡肋”一词,用得巧妙而有情味。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来形容家庭中的琐碎物品是最贴切不过的。同样家庭境况的读者,读到此处,也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愉悦的感觉,正是名词用如形容词后,收到的表达效果。】
(5)在一家铺子门前看见一个美国人在说:“你们这些东西没有用处,我不欢喜玩意儿。”买点纪念品而还要考较用处。此君真美国得可以了。【“美国得可以”中的美国是名词转类形容词,指的是美国人的习惯和特征。用法别致,引人注目,言简意丰,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6)街道上花花绿绿的人的脸庞像一枚枚晃动的烂西红柿。临街的一家什么公司很气派的一楼大厅里传来一阵摇滚乐,使我为之一振,那儿还竖着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写着招聘服装模特什么的。我停住脚步,看见落地玻璃里面晃动着一群妙龄男女,好奇心驱使我跨上台阶,一个挺绅士的男人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给我开门,门口立着一个极标致的姑娘,她微微一欠身子,说欢迎我来应考男性模特。(刘毅然《摇滚青年》)【名词转类为形容词,一个常用的方法是在名词前加上程度副词“还”、“挺”、“太”等。这种用法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和新鲜感。“一个挺绅士的男人”就是“一个很有绅士气度的男人”的意思,由于“绅士”转类为形容词,既使语言简洁,又带上了调侃的味道,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7)中国现在总算有一点铁路了,他们偏要一步一步的走过去;北方是冷的,他们偏只穿件夹袄;打仗的时候,兵器是顶要紧的,他们偏只重精神。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鲁迅《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用作形容词后的“堂·吉诃德”含有一种比喻意味。对当时青年类似“堂·吉诃德”的缺点,作了含蓄而委婉的批评,使说理具有形象性。】
(8)沈一沧:……但是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我总觉得做事情不要太操切……譬如你方才对付洋商经理的态度,也许会……刘浩如:(想一想)对了,跟洋人讲话应该外交一点,唔唔,这是我的毛病。(笑着,天真地)今后跟洋人办交涉的时候,我可以委婉一点,哈哈……(夏衍《心防》)【文中的名词“外交”转类为形容词后,具有“灵活”、“讲究方式方法”等含义。从文中看出,将名词置于谓语的位置是名词转类为形容词的方法之一。】
(9)热切地期望我们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下点功夫,把文学评论写得更“文学”一些。(《读“‘创业史’与小说艺术”的随感》)【文学评论应该具有文采,应该讲究点艺术性,这是“更‘文学’一些”的含义。作者将其中的名词“文学”转类为形容词,为文学评论的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