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建构的理性认识和类比与直觉
对感性认识机制的解释得益于这么一种特殊情况,人从婴儿期至少年期成长期间所经历的认识发展过程,研究者都早已经历或由于学习和研究得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对于被研究的儿童少年,这时的研究者相当于“上帝”,他所具有的知识“博大深广”,甚至可以称成“全知全能”,从而在对认识机制的研究中,他能“洞察”全局,即他能把整个感性世界中物质运动产生的作用反映因果链全部收入眼底,继而注视被观察的儿童少年如何运用思维与实践两类活动,不断地积极建构,在它们的意识中建立起感性世界的主观认识。这就是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但对理性认识的机制进行解释就困难得多。由于“种族缺陷”,任何人的感官功能都不可能越出感性世界的范围,也即人与人相比都是“凡世之人”,不可能在其中分出“全知全能的上帝”和“一般的百姓”。人对彼岸世界中存在物质的物质属性、物质形态、物质本身的运动形式等等显示它本身面貌的信息都不能直接获知,只能由感性世界中的物质属性、形态、运动形式变化中产生的信息间接地推知。那么,人的理性认识如何形成的呢?
对于彼岸世界的理性认识也只能是一种建构过程。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在主观世界中积极建构着理性认识,通过思维实验和实践检验,期望着所建立的理性认识正确地反映着彼岸世界。然而,人的认识只能是阶段性地、近似地反映着世界。对于彼岸世界,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建立起不同结构的白箱。这种对于同一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正是理性认识中建构的一个特点。
谁人建构的白箱能容纳最多的检验结果,则该人创建的学派最有生命力,具有最大的吸引力,信奉该学说的人就越多,该学派就兴旺。谁人建构的白箱不能容纳新近发现的检验结果,则该人创建的学说就失去生命力,失去吸引力,从而信奉该学说的人就减少,该学派就衰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种情景在历史上显现出来就是各种学说此起彼伏,各种学派兴盛衰败。库恩把科学史上这种现象称为“范式—革命”,并且认为科学发展就是依据这样的模式重复进行,波浪型地向前推进。
而波普看到旧学说不能圆满解释一些事实,而这些事实只能被纳于新学说中给予解释,从而,这种旧学说解释不了的事实就成为判定该学说的死刑判决书,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是“证伪—摒弃”的不断重复,并且认为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学说。无论是库恩的“范式—革命”理论还是波普尔的“证伪—摒弃”看法,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彼岸世界的理性认识确是一种建构,是人类主体积极思维的结果。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如何在意识中建构彼岸世界?一种可能的方法是随机地生成概念,然后对生成的概念进行随机的组合,用思维实验与实践检验的方法予以一一过筛,挑出最为完美的、能包容最多事实的学说作为对彼岸世界的理性认识。这种方法逻辑上当然可行,但未免极为愚蠢和极为笨拙。从对科学史上科学发现的案例分析得到的情形来看,科学学说或科学理论的建立中用得最多的建构方法是类比。其次是直觉和顿悟——即灵感思维。
随手拈几个例子:
苯分子结构的发现是受蛇咬住自己尾巴使蛇身围为一圈的启示。红外线的发现是由于注意到阳光穿过三梭镜后,在红光可见区域之外仍能使温度表产生温升。发现牛顿引力理论的契机是把思维实验中设置的由牛顿大炮发射的炮弹与天上月亮的运行相比拟。原子结构的最初构想是把它与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进行比拟。把波的运动与粒子的运动相类比,发现了物质的德布罗意波。等等。
人类的这种类比能力使得构建过程大大简便。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是客观一体世界虽然由于人的感官接受能力分成了感性世界和彼岸世界,但客观世界自己并没有把它区分成两个世界。故此,某一些规律性必然为整个客观世界所拥有,比如因果性、自洽性、重复性等。又一些规律性可能为某一类事物的全体所拥有,比如红外线与可见光以及所有的电磁波。这样,人类认知活动中运用类比方法就有可能获知符合世界本来面目的知识,同时,这样构建的理性认识又必须通过思维实验与实践检验才能够真正确定。
另一类构建方法称灵感思维。此类方法用得较少,并且运用者在成功地构建学说、理论之后也说不出其所以然,即没有必然的规律性。对于这一种,可以认为是一种随机性的组合思维方法。
在本书中叙述的经济学最新发展,当然也采用了这两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经济学的许多新观点和新结构,都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等等许多原来学说有着类似,它们是在类比中获得的发展。当然,其中也掺进了一些直觉和顿悟。
类比和直觉两种方法是构建理性认识的两种主要方法。从人认识世界的角度上看,它们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倍受人们赞道的演绎法和归纳法。这是由于演绎法不能突破已建构的白箱。而归纳法甚至不能建构一个“白箱”,只能形成一些点与点的知识。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在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中,也发现理性认识是一种非演绎、非归纳的建构。爱因斯坦说:“看起来,观念世界是不能用逻辑的方法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类心智的创造,并且要是没有这种创造,就不可能有科学。但尽管如此,这个观念世界还是一点也不能离开我们的经验本性而独立,正如衣服之不能离开人体的形状而独立一样。”(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发现了物质德布罗意波的著名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曾写道:“人学就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而论,其实是一门理性科学。它惟有通过智慧危险而突然的飞跃,才能不断取得自己最出色的丰硕成果,此时,人们就表现出有能力摆脱严密推论的沉重枷锁,而这种能力就被称之为想像、直觉、灵感。”([苏联]柯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