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不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很着急,吃饭饭很烫他着急,骑马的时候马儿跑的慢,他也着急。
这年的开春,他往地里种下了好多种子,之后的每一天,他都会去田地里看他种的种子,怎么还不发芽呀?那些天他总是不断的问着这个问题。慢慢的种子发芽了,嫩嫩的小芽儿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了,他高兴坏了,终于都发芽了。
可是种子虽然都发芽了,但是,这小小的嫩芽什么时候才能长高长大呀?他依然是每天都会去看那些小芽,总是嫌地里的小芽儿长得太慢了,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每一次都觉得没有长高。于是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一些快一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看到了禾苗旁边有一些杂草,于是他就把杂草拔了起来,就是拔草的这一下,他突然有了一个好办法:自己的禾苗不是长得慢吗?那每一个禾苗我都轻轻的往上拔起来一点点,他们不就长得更快更高了吗?他自己开心的想着,紧接着,他说干就干,认认真真的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了一些。这一大片的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还真真费了他不少的力气呢,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手脚发麻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他还美滋滋的想着:今天虽然累,可是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呢!第二天,他赶忙去田地里看他种的禾苗,可是却发现田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干枯的奄奄一息了,慢慢地都枯萎了。
重温这个故事,我读出了一个字:“急”。读出了一种情绪“焦虑”。读出了一种心态“走捷径”。
看我们的教育,个别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小学化问题严重,学前班学一年级知识,试问:学前班学一年级知识,一年级学什么?烫剩饭?我们都知道,1+1=2你教3岁的孩子得花很长时间,但教5岁的孩子很快就能接受,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超前教育的后果是孩子痛苦,家长痛心。
每年的这段时间,对于六年级的老师来说,都会和个别家长发生一些小小的“冲突”:个别学生被家长送到培训班“集训”,因为只有集训了,孩子才能考上郑州的学校,到郑州上中学。
站在学校的角度,孩子的学籍在学校,所以孩子的安全记在学校的头上。若孩子在学习的时间出现任何问题,学校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在正常的上学时间,学校是不允许孩子离校的。
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讲,新课没讲完,基础打不牢,在外边怎样学习最终的结果都不是好的。之前就有家长说孩子生病请假,结果是在外学习,后来又回来上学的时候,成绩优异的孩子。最多能考个中等,老师辛辛苦苦教了6年了,等到最终要收获的时候了,果实被别人摘走了,心里是很不舒服的。
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讲,别人家的孩子都去郑州了,我的孩子也要去。不去集训就没有出去的机会了。给孩子一个机会,即使集训一个月要花超万的钱,只要能去郑州上,就好。
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认为轻视校内学习,重视校外培训,犹如“轻视正餐主食,重视野餐零食”一样,是不可取的。
首先,所谓集训,贩卖的是家长的焦虑,是家长攀比心理,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其次,众所周知,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提升高升学率,实行掐尖教育。去大城市上的学校实际上大多都是私立学校。现在私立学校。选拔的学生的题目大多是奥数或者一些比较高难度的题。集训应运而生,这其实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对以“偏、难、怪”试题选拔学生的学校,我是不看好的,因为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很难想象,学生去上学后,这些学校还会有哪些极端的行为伤害着孩子。
再次,从长远看,在学生基本学业未完成的情况下去拔高,如无根之木,是不能长远的,无异于拔苗助长。许多高中的老师反应,中学在私立学校上学的孩子。即使高中入学成绩较好,但是缺少潜力,反而是中学在公立学校的学生走得更远。所以,功利性的教育就如那个农夫,只看到了眼前的结果,没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的。
若孩子是一块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任何学校都是优质教师和一般教师并存,也就是说,各学校的师资都是相当的,作为家长,我们更应关注的不是让孩子上大城市的学校,而是选择有先进办学理念的学校,期待我们的家长能以平和的心态,长远的眼光,去规划孩子更好的未来。
作者:青青(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