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了解个人微妙,就能激发干劲
——断舍离的机制
1、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中,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
2、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办法区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没用的破烂儿”:
①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
②、某样东西,觉得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没有到来;
③、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里不想扔······
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时间轴和关系轴错位的产物。
断舍离要做的,就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地切断与它们与自己的关系。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合适且必需,确实在用”的东西,也是在时时更新着,东西是在不断更换的,如此一来,就会在搬回家之前进行认真地思考一番,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旦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
用这个方法区分出来了好些是属于“破烂儿”的东西。
孩子有许多手工卡片小礼物,一些复印的时候复印错了的纸张,总留着想可以做草稿,是属于1的范畴。
好多些电脑主机,想着以后还会用到的…结果是现在科技迭代更新,都没有用上,是属于2的范畴
3、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
不得不去收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我们的敌人,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根源。
一旦形成了断舍离的观念,就不会把“收拾”和“麻烦”、“讨厌”这样的词联系起来了。因为当你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时,自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舒适感,你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感觉不变,而你也很愿意这么做。
断舍离的机制: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4、筛选物品带来的觉察
这种改变的机制是这样的: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断舍离是从哪里开始入手的?
其实就是从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
故事:
和惠小姐拼了命地收拾厨房,把那些非必需的不锈钢餐具全都处理掉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她却怎么都舍不得扔掉那些便利店盒饭上附赠的塑料勺子。
厨房的抽屉里已经堆满了这种勺子,满得连抽屉都快打不开了。问她为什么要留着这些勺子,她的理由是“去野餐的时候用这些很方便”。可什么时候去野具呢?野的时候用不锈钢餐具就不行吗?
不仅仅是塑料勺子,那些早就过了时而且绝对不会再穿的廉价裙子也是一样。虽然已经把它们都装进垃圾袋了,可结果又把它们统统拿了回来。
好东西东西都能毫不犹豫地扔掉,可就是对这些廉价的东西恋恋不舍。当直面自己这种不可理喻的心态后,和惠小姐发现,自己在潜意识里似乎很是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觉得用便宜的东西就刚刚好,很合适。
这就表示,自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自我贬低。
这就是一个通过断舍离了解自我形象的典型案例。
在面对物品的时候,会有很多很多的念头,尤其关于是不是我需要的,在时间轴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