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班群里有位同学说听到这句话,像一根针:“不上学的孩子,是个逃兵。”
我们来听听高能的张兆鹏老师如何用修辞学反击。
如果你读到这句话时,心里猛地一紧,那或许不是这句话本身的问题,而是它恰好刺中了你内心某个未被察觉的角落。那种感受,像被人突然挤到了一个不舒服的位置,而你尚未找到平衡的方式。
一、语言的陷阱与心灵的检测
当别人用“逃兵”这样的定语来定义一个人时,它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种力量的施加。这句话之所以让人难受,是因为它在无形中激活了我们内心对“逃避”的羞耻感,对“不合格”的恐惧。
然而,重要的不是这句话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回应它。
不解释,不申辩,而是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把这句话所占据的“心理位置”重新找平。
二、修辞学的力量:如何翻转“逃兵”的叙事
修辞学,在这里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一种思维的重构。当对方说“不上学的孩子是逃兵”,你可以这样回应:
“老师您说得对。逃兵,恰恰是有强烈自我意识和自主决定能力的人。做一个逃兵,需要巨大的勇气,甚至是一种背叛旧有秩序的精神。”
你看,这不是辩解,而是转换视角——把“逃避”从负面行为转化为正面特质。这是一种修辞上的平衡术。
更进一步,你可以说:
“如果说不好好上学的孩子是逃兵,那么只懂得好好上学的孩子就是奴隶。奴性太重的孩子,将来只能给那些‘逃兵’打杂。历史上的将军和元帅,许多都做过逃兵。”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角:逃避与顺从,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坏。
三、逻辑的破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重构
这种回应方式的精髓在于,它不去纠缠于“我是不是逃兵”这个命题,而是直接重构整个讨论的框架。这需要扎实的逻辑功底和清晰的思维结构。
你可以指出:
· 逃兵往往比听话的士兵更适合做将军
· 敢于逃脱现状的孩子,往往比一味顺从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不是“逃兵”,而在于教育是否值得全盘接受
四、目的的洞察:为何有人要用“逃兵”这样的词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有人要用这样的词语?
如果一个人刻意使用制造焦虑的语言,目的只是为了刺激他人的痛感并获得认同,那么这样的表达本身就需要被审视。你可以平静地回应:
“特意给人制造焦虑的老师,或许才值得反思。只懂得用刺痛他人的方式来获得满足,这样的教育者,本身就需要成长。”
语言可以是枷锁,也可以是钥匙。当别人用“逃兵”这样的词来定义你或你的孩子时,那不仅是一个评价,更是一个机会——一个通过修辞学的训练,实现心理位置重新平衡的机会。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否认自己是“逃兵”,而在于重新定义“逃兵”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找回了语言的主动权,更找回了心灵的自主权。
这,就是修辞学的力量,也是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最优雅的应用。
想了解张兆鹏老师的学识的伙伴请联系我,本月有两场线下两天一晚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