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参加了一场亲戚老人的葬礼。这位老人享年一百零二岁,是我区“长寿之乡”的 174 位百岁老人之一。她的离去,对家人而言算是喜丧。
老太太生于 1921 年的春天,十六岁时嫁人。她的丈夫是成都一家银行的职员,家境殷实。夫妻二人开明豁达,解放初期回乡后将全部家产捐给政府,赢得了信任。丈夫担任生产队会计,老太太则在夜校和后来的幼儿园任教。他们育有两儿一女,孩子们都顺利长大,先后参加工作并各自成家。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年轻时,老太太住在城边,生活相对优越。年老后,她赶上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占地进入社保,现在每月有 2200 元的退休金,还有 500 元的老人高龄贴。她的生活有了着落,与二儿子和儿媳同住,女儿和女婿也住在原同一个院子、后来同一个单元。大儿子一家在广州,一两年也会回家探望一次。
然而,命运多舛,老太太五十岁那年丈夫早逝,此后她便守寡大半辈子。
十九年前,也就是八十三岁时,老太太因脑溢血导致下肢瘫痪,生活无法自理,从此过上了悲惨的生活。
老太太有知识、有文化,此时的她眼神依然明亮,但却透露出一丝哀伤,精力也大不如前。一辈子好强的她,吃喝拉撒睡都要依靠他人打理,心中满是委屈和不甘。她时常感到失落、愤懑!
一个吃穿讲究、衣着整洁得体的老太太,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着自己不再干净的衣服,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一个早睡早起、生活规律的老太太,现在每天只能被困在屋里,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心中满是绝望。
一个喜欢热闹、乐于交谈的老太太,现在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呆在房间里,脸上写满了孤独和寂寞。
一个能吃能睡、一向直率、中气十足的老太太,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心中全是悲凉和哀伤。
瘫痪的老太太有合理需求,理应得到满足,这是毫无疑问的。子女们需要工作,也有自己的家事,无法时刻陪伴在侧也是情有可原的!起初,子女们还能尽心尽力地照顾,并时常安慰、开导她。但时间一长,矛盾和困难越发凸显。上班、做家务、照顾孙辈和及时满足老人的需求难以平衡,多次商量后送养老院又被老人完全拒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大小便失禁失禁时,只能无奈地忍受着,等待着他人的帮助;病痛发作时,只能在痛苦中煎熬,盼望着有人能来救救她;口渴饥饿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期待着一口水、一口饭;一两个月都可能无法洗一次澡、换一次衣服,只能在恶臭中忍受着;屋子和床铺臭气熏天却无法清理,只能默默地流着泪;这十九年里,她经历了无数不堪的日日夜夜,双方的不满与日俱增,亲情也逐渐被磨灭。再加上子女们年纪渐长,身体也有病痛,二儿子和儿媳都将近八十岁了,有时甚至需要晚辈的照顾。
老太太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身体不适和有需求时会高声吼叫,常常引起邻居投诉。晚辈们各有难处,身心疲惫,怨气频发,动作粗鲁,咒骂她为何还不死也是常有的事。
这次病了几天,饮食明显减少,却没有找医生,也没有去医院。也许是和以前一样,想拖几天就会好转,或者有其他的想法。结果前天上午,在家人外出做事时,她何时去世都无人知晓。
在我看来,老人如此凄冷地离开,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解脱!年纪太大且生活无法自理,实在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