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三二三】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皆为『格物』之事。」
先生曰:「非也,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工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唐九经见王应昌云:“如此则阳明之学又近于晦庵矣。”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您的格物学说,是否是把《中庸》里的‘慎独’、《孟子》里的‘集义’、《论语》里的‘集义’‘博约’等学说,都概括成了格物呢?”
先生说:“不是的。‘格物’就是‘慎独’、就是‘戒惧’(格心内事,存养心性)。而‘集义’和‘博约’偏重穷理,仅仅是一般的功夫,不应该把它们都当作格物。”
释疑:
‘格物’指将心中不正的念头扭转为正,‘慎独’指在独知独觉之处要戒慎恐惧,令此心不偏离理。这两个概念都是在意所发起之处做功夫。
‘集义’按照朱熹的解释是“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集义”和“格物”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集义”是时时处处坚持“格物”的集合体,也就是说“格物”侧重的是每个意念发起之处用功夫,“集义”则是从宏观视角看待“格物”,强调人的“格物”功夫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拓展性,但是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必须以“义”为中心。
“博学之文,约之以理”中的“博”字,同样是强调了“学”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拓展性,但是这个拓展必须以“理”为中心,而“理”字实质和“义”字是相通的。从中可以看出“集义”和“博约”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类同的,所以先生的意思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这样认为:格物等同于慎独,集义等同于博约,集义、博约是无数个格物的集成。
先生此处似以“慎独”、“戒惧”偏重于存心,故为“格物”之解;“集义”、“博约”偏重于穷理,故以之为一般工夫。
先生此说乃为学之“精一”工夫,有“因时立教”之意义。
格物即是格心物,“正其不正以归其正”,是要在那一念发动处做工夫,其旨要在于:“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
关于“慎独”,一般“独”字解为“独处”,是未尽其意也。此处“独”字可与“良知独知、自知”共参。故“慎独”即是致良知,几近精微,做工夫时,务必“如猫捕鼠,如鸡覆卵。”
“集义”、“博约”,岂非是格物?只是没那么“紧凑“罢了。
精讲摘要:
格物是慎独,慎独就是戒惧、“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格物就是格心,这是根本点。慎独是精一功夫,是最根本的功夫。至于“集义”“博约”,这些只是具体的功夫,不能说这些都是格物的事。
批注:
①以方。黄直之字。参看第二二二条,注一。
②慎独。参看第三十七条,注四。
③集义。参看第四十条,注一。
④博约。参看第六条,注三。
⑤先生此处似以“慎独”、“戒惧”偏重于存心,故为“格物”之解;“集义”、“博约”偏重于穷理,故以之为一般工夫。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