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个阶段是理想化。作者认为这入爱河是一种可接受的精神病。也就是在这种精神病下,我们都会表现出无法保持注意力和客观性。在这个阶段,我们把那个人当做物体或一个东西来爱,我们会想到那个人保持不变,这样就能与我们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图像相符,而那些图像是经过我们自己打造来满足我们需要的。这种爱情只是想象出来的,我们爱上的只是一个图像,不是真人,这种头像没有缺点,没有瑕疵,而真人注定是不完美的。通过共情,我们要学会试着接受局限性,对方并不能做到所有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因为某次的不佳表现就会影响到我们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但理想的图像终归是想象出来的产物,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只要愿意把他人看成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感,否则与对方的距离永远是远的。
第二个阶段是两极化。也就是现实状况的介入会让我们构建的头像出现裂痕,突然间,我们可以看到在理想化阶段被忽略的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对方牙齿参差不齐,沟通技巧非常有限,很无趣。)而在理想化阶段,镜中反射出的自己都是美丽无瑕的,但是当别人的完美图像开始破裂,我们自己的图像也会开始破裂。然后进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泛化,非黑即白和投射。
泛化是把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笼统的泛化处理。而且当我们承受压力,感到疲惫,觉得困惑或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很容易把事情泛化,因为把事情同化考虑会让我们觉得更容易一些,就不用花很多力气去了解具体情况了。在泛化下,我们会遵循很多刻板印象,比如女性更温柔,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女性更感性,男性更理性。但作者认为,共情应该看到这个特定的人和这个特定情境里的具体情况,而不是普遍性情况。
第二种特征是非黑即白的现象。和宫颈总是游走于灰色地带,人们既可以很偏见,也可以很宽容,既可以很诚实也可以骗人。在共情的世界里,永远会给真实生活中复杂多样的可能性留有余地,我们都是混合性的,这是人类的本性。
第三个特征是投射。投射通常是无意识的,在第一个阶段,图像之爱中体现得就很明显,在这个阶段,我们把别人看作完美的伴侣,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没有那么完美的人回来解决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拿自己的问题贴在别人身上,然后责怪别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如此艰难。所以图像之爱和投射都是试图想让自己感觉更轻松一点。我们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给别人,是因为那些感受与我们自己创建出来的图像不符。而共情就是帮助我们认清情况,从而把关注点放到我们能改变和成长的地方。
第三个阶段是整合。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希望并祈祷理想的对方会填补我们的空洞。两极化阶段,我们意识到对方也不是那么理想,他们还有自己的空洞要填。在整合阶段,我们就会通过坦诚互动促进彼此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不但扩充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且扩充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双方在这段关系中都实现了成长。
那如何在关系中建立共情呢?
第一点是要不断重新评估我们的理论信条。有时候一唯的理论只提供了一条直接狭窄的路径,一旦有偏差,我们就会大失所望。
第二点是要当心自满情绪。这里的自满是指自以为对他人很了解。但作者说,不管我们跟一个人生活了多久,都无法了解对方的全部,因为人一直在变。(因为外在环境一直在变,每个人接触到新事物,所以他们也一直在变。)其实我们认识了很多年的人也能让我们大吃一惊,不妨问问很熟悉的人,看他们在经历生活中的大时间和小事件时都是怎么想的。
第三点是小心认知混淆。也就是自我和对方边界的混销。共情中虽然我们是一体的,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持为两个人,即使在最亲密的关系中,我们也总是要退回到自我当中。我们要享受分开的时间,哪怕是最亲的人过世,但是他其实也一直在陪着我们。同时,我们只有知道了别人的需要,背负了他们的悲伤,这才是对人真正的爱。最终作者说出了共情让爱成为爱。
3.泛化,非黑即白和投射是针对我们和不同的关系来说的。
非黑即白是说一个人内部的关系,也就是认为这个人内部要不就是好的,要不就是坏的。
投射是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主观认为自己怎么想,别人也会怎么想。
而泛化指的是一个人和一类人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认为一类人具有某个特质,便认为被归为这一类中的这个人也具有这个特质,而不去考虑特殊性。
但这三种现象都降低了对事物的复杂程度的理解,从而降低了思考难度,都是我们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的惰性思维的表现,这种所以有个好处就是让我们自己觉得轻松,但也是不敢直面真实的复杂世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