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22天
原文阅读: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讲解:
微子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因强谏而被杀死了。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人啊!”
启发思考:
这一章里,孔子评价“殷有三仁”,纣王时的微子、箕子和比干。他们都是贤良,皆屡谏纣王,纣王不听,一个被逐,一个被贬,一个被杀。
微子是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几次劝谏无效,于是离开了纣王。后来周武王灭商后,专门把一块土地封给微子,让他统领商人的后代。
箕子是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纣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后来他举族出走,带领自己的族人去了辽东,过了鸭绿江,在今天的朝鲜北部繁衍生息,教化当地部族,至今朝鲜仍有箕子墓。
比干也是殷纣王的叔父,由于他刚直倔强,屡次强谏不止,激怒纣王。纣王就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是不是也有七窍啊”,结果比干被剖心而死。
在殷商王朝即将灭亡之时,面对昏庸暴君纣王拒谏的情况下,有三种政治态度:“微子去”、“箕子狂”和比干“死谏”。三人表现不同,但都是“仁者”。
我们知道,“仁”是孔学的核心观念,“仁者”是孔子提出的至高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微子的出走隐居,是“邦无道则隐”时“不可则止”的选择。这是孔子赞同的,他也多次提醒弟子们:“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而在“三仁”中,孔子赞颂比干为“三仁之首”(《孔子家语》),是“天下第一仁”。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比干及相关文化。
比干姓子,名干,沫邑(今河南卫辉市北)人。生于公元前1092年,卒于公元前1029年,终年63岁。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后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从政40余年。他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主张轻赋税减徭役,发展农牧业生产,鼓励冶炼铸造,提倡富国强兵。殷商末年,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多次以死谏君,被后世誉为中国第一忠谏之士。
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他从鲁国游学到卫国,因为得不到卫灵公的重用,就带着弟子到匡城蒲乡(今河南长垣)。经过牧野时,得知这是卫地,他非常激动,就亲自到比干墓地祭奠这位忠臣。据说,在比干庙里,现有一通石碑,传说是孔子用剑刻的碑,上书“殷比干莫(与‘墓’字通)”四个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那么,“仁者”比干理想人格的内涵是什么呢?有学者总结,“仁者”比干的理想人格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忠、勇、仁、义。比干是集四种美德于一身的仁人志士。
比干的“忠”,除了“臣事君以忠”外,还有“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比干说:“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他见微子去,箕子狂,叹息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他多次以死向纣王进谏,可谓“忠之至也”。比干是我国最早敢于忠谏而被杀的政治家,他忠于社稷百姓、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谏诤的高贵品格,成为历代忠谏之臣的榜样。
儒家把“勇”分成“德义之勇”和“血气之勇”两类。所谓“血气之勇”,是指一时感情冲动而鼓起的勇气,如暴行、蛮干、斗殴、自残等。而所谓“德义之勇”,是指由道义而激起的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勇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而不动摇,坚持真理而不顾安危,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君子之勇”。比干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死谏争、毫不畏惧,真正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比干以博大的仁慈胸怀,一切为社稷百姓着想,公正无私,正义凛然,肯于修善行仁,敢于杀身成仁,可谓“仁”矣。
他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始终以义自持,勇于舍生取义,可谓“义”矣。这种舍生取义、无私无畏的精神,激励了后世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铸造了许多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和直言忠谏的名臣贤相。这是比干的“大义”精神。
“仁者”比干具备了忠、勇、仁、义四种高贵品德所构成的理想人格。而且,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比干还被中国后世不同社会人群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逐步神化。
中国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君贤臣,出于维护政治统治,既需要善于纳谏的明君,也需要以死谏诤的忠臣。所以,他们对于仁者比干不断地加封称颂,不断地修墓立庙。例如,周武王“封王子比干之墓”。唐太宗李世民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在这篇祭文中,他极为崇敬比干的“见义不回,怀忠蹈节”、“不以夷险易操,不以利害变节”的忠义精神。他还将比干的事迹镌刻在石碑上,设国馔祭祀,“帝词出乐石,国馔罗芳馨”。后世,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修建比干庙等行为。比干也逐步由“仁者”人格升华为神格,被塑造成了“官神”,被人们奉为神灵崇拜。
比干不但是一位“官神”,而且也是一位“财神”。传说比干升天后,被封为文财神,掌管人间财库。比干心被挖空后,成了无心之人,即是无“私心”而有“公心”。民间传说在比干荫佑下的生意人,都没有“心眼儿”,无诡计,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比干是公正无私、忠心廉洁的典范,被人塑造成了中国最早受人敬奉的人格化的财神,在民间早已成为公平正义的化身。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比干文化也逐步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推衍出忠谏文化、仁义文化、官德文化、财富文化、根祖文化和祭祀文化等。
无论是作为“仁者”,还是变成了人格化的神,比干的人格力量和文化涵义,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