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302
卷六·血络论第三十九
2/3
原文: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原文译文对照:
~~~~~~~~~~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岐伯答道:脉管中气量充盛而血量相对较虚少的患者,泄刺放血时,容易脱气,即泄气过度,故而神气不足,发生昏倒。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
脉管中血量和气量都充盛,且血液因富含阴气而清稀干净的,像这样的血质,其运行必定十分滑利,因此,泄刺放血时,会喷射而出;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血液中富含各种大分子沉积物质,长久停留在脉管中,而不曾被泻出的,这样的血液,颜色发黑且质地稠浊,所以在泄刺放血时,不可能喷射而出。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
刚喝完汤水,其中水液所化生的组织液已经渗入络脉系统、但没有完全与脉管中的血液相融合,若在此时泄刺放血,则所泻出的血液中,看起来会有水汁夹杂、参半。
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如果不是刚喝完汤水,泄刺时放出的血液,其中也水汁夹杂、参半,这就说明人体中有多余的水液驻留,时间长了,就会发作为水肿病。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若有清稀干净的血液郁积于人体表阳——即皮肤表层的毛细血管网中,则该处血液之中血细胞所结合的气体,也会郁积在毛细血管中,又由于气体比血液更轻,故而气体上浮,集中拥堵在毛细管网尽头,使血液之通过非常缓慢。所以,在泄刺放血之时,这些气体会率先被泻出毛细管网,进入皮肤组织之中,造成皮肤组织膨胀;而此时血液虽随之涌上,却一时尚来不及被放出,就再次被膨胀的皮肤组织将出路挤压至闭合。这时,就会发生刺位肿起。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血和气,刚刚发生物质交换,成为富含氧气的新鲜动脉血,却没有来得及与身体细胞发生物质交换,也就是没有来得及帮助身体细胞完成新陈代谢,就被泄放,就会造成阴阳俱脱,也就是血液和身体细胞双双受损,新鲜血液与身体细胞相分离,故而患者的皮肤会失去血色、面色苍白发青。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泄刺时放血过多,而面色却没有改变,但心胸中感到烦闷,这是因为在体表络脉上泄血过多,以至于使主血管体系中血量明显减少,引起主血管内血虚,若这种血虚影响到对心脏本脏的供血,这就是阴脱,故而心胸中会感到烦闷。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如果阴邪(阴分之邪气,即引起血液粘稠的物质——译者注)与阳邪(表阳之寒湿——译者注)相结合而发为痹症,且该痹所向内蔓延到大血管,向外充斥于毛细管网,像这种情况,属于阴分和阳分全都邪气有余,所以即便放血较多,也不会因此使患者的体质变得更虚弱;又由于即便放血较多,也未必就已经放尽了病血,因此,看起来就像毫无疗效一样。
~~~~~~~~~~
老黄历择吉,2024.10.13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01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