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合群,要改吗?到底是how to do还是yes or no?你只有在琢磨自己how to do过程中才能知道是否是yes or no!
《奇葩说》巅峰之夜BBKing荣耀诞生那一期完美落幕了,而‘我不合群,要改吗’这句话却萦绕我心,发人深省。
以下便是我对正反两方辩手话语的总结,从而引发的思考,以助于更好的理解‘我不合群,要改吗?’。
①
在不合群中如何定义自己真的很重要。
第一环节辩论过程中反方奶茶老师通过去如晶老师家做客,插不进阿姨聊天事例说明:如何被投射过来的“我不合群”而坚持自我,而不是硬挤一个自己挤不进的群,其实是对自己一种很好的接纳。
同时也说明仅凭偶尔的表现来概括全局都是片面的。但是这种“你不合群”给久了会不会自我相信?如果自我肯定及中正就不太会被外界评价所干扰。如果自我不够肯定,被外界干扰的基率就会变大,这样就会加深“我不合群”的痛苦感受。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曾说: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理。
破解韦奇定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坚定的走下去。当然前提是你要确定自己的想法不是低水平认知的固执。勇敢追寻自己的内心虽然这很难,但却很值得。
所以说奇函老师叙述自己从青龙帮到追求某姑娘参加各种培训班,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与该姑娘的连接感。这种情况下的合群是心甘情愿下的陪衬而已,却误打误撞的提升了认知思维,这种合群何乐而不为呢?
奇函老师从回忆录某节目故事中可以看出:你加入一个你不喜欢的群,有可能会肆意消费别人合群的期待,从而没有很好的合群,你只是没明白如何跟自己的‘不合群’很好的合作而已。
谈到合作,奶茶老师看到的“金句”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很多人愿意合作“正义”群,其实很多时候是害怕被鞭笞,合群就真的能免于受伤吗?真理究竟在哪里值得深思,所以合群就是主流?就是真理吗?
奇函老师被壮士留步走到决赛靠的仅仅是合群吗?我想应该是在合作过程中均衡自己“合群”合作的能力吧。从而衍生出的整合能力,看见别人,照见自己。再次证实了他从上次录节目的失败教训中走出来了,并且敢于直面自己的痛苦感受,这才是勇士之为!
看见别人,照见自己,就有了不用非让吃鸡腿饭的人吃麻辣烫或是吃麻辣烫的人吃鸡腿饭的那份尊重,这是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的选择权,也是合群拥有边界力最好的表现之一,这是一种需要,而且是必要的需要。
作为可以选择的少数人,我们更能勇敢的承担我们不合群带来的一切,如果合群也成了被动选择的一种,那么放弃自己也是一种选择,只是主动被动而已。
关于奶茶老师的人生骰子事例,我想说的是骰子是我的,我自己掷,决定用几来应对不同的群是我的自由,而不是你心中的点数来让我和你合群。
最后关于微信一个人也是群,不恰好是你皆独自存在也是“群善意”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在我不改我原来的不合群,反而更加合群了呢?菊姐就是最好的例子。
②
很好的理解不合群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在二辩中熊浩老师以菊姐为例说你需要合群,但并不需要合所有的群,不合所有的群背后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有选择性的合群才是自己掌控感的照见。
在反方赵帅老师辩论微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不合一些群但我享受给世界带来的五彩斑阑的光,从而使自己吸引到更适合的群体。
熊浩老师在追述自己刚加入《奇葩说》的初始认知以及帮助辩手辩论的事件中进行了反思,让我想到合群中的强融会不会有一种不适感。
相反你在群中的磨合,是你在不断探索碰撞过程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真理模式,那里面加入了柔软,使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更有张力。
而赵帅老师却通过自己朋友宅男画家事例,描述不合群不一定是不能很好的合作,但合群的人也不一定就能很好合作,所以合群与合作是两回事。
通过类比执中老师案例也充分说明了不合群的空间是需要有的,而且能整合出更好的自我去发展合作。
谈到自我,就要说说熊浩老师的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论,可以理解为中正的自我与场域心智的更好链接,但如果这个本身自我的认知心智和身体心智是残缺的,又怎能从天地境界中得到更好的资源场域链接呢?
通过熊浩老师登山事例的感受,说明某一时刻身体、认知场域达到与自己链接,只是发生在某一时刻,那么维持高频时刻又该如何加强强度练习呢?
所以和群山相群和天地相群也是在三种心智提高的情况下去相群才有了无我。要不然你看得山就是山,所以更好的认知、身体和场域的心智链接才能群出感知天地的开阔。
最后赵帅老师通过内外向性格的类比分析,来对照合群与不合群。记得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所以一个成熟的人往往是内向与外向两股力量兼而有之,而且合群与不合群同样希望受到该有的尊重也是成熟的标志。
③
在不合群与合群中别忘了做中正的自我。
三辩中陈铭老师再度陈述自我塑形过程中,一直在阐释一个人的自我在群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但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雅可布森理论说自我是从婴儿和母亲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受到驱力的影响。婴儿通过从与母亲的关系中获得满足和挫折,婴儿就获得了自我是被满足或者被剥夺。
所以母亲的自我为婴儿期的自我建构做出突出的贡献。所以成年人的自我原始基础也是跟第一个爱的客体(母亲)有关,也就是说自我能否在合群过程中出现分化到再度融合也跟婴儿期的自体和客体是否发展界限有关。
一个没能很好的整合成熟自我的人又怎能更好的发展出合群或不合群的自我呢?
陈铭老师说自我是流动的,是非常好的论点。自我通过持续、连贯、有选择性的认同群才能逐渐地整合,同时一直修正自我结构。所以才出现了自己可以用坚定的立场来进行自己的调整,还有自己与群的合与不合的调整!
那么接下来如晶老师进一步阐释的自我,是自然变还是要改的情况下的变,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由内力自然生长出来的变,自我更愿意接受,而由外力迫使的改,就容易出现自我愿不愿意变的情况下截然不同效果。
当如晶老师说“我不合群我知道要什么”这是难得的品质,太合群的人大部分是没有自我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同时也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仿佛是一种强烈的共生镜像,你们开心我就开心,但是却不知道你们不开心,我同样也有开心的权利。
陈铭老师曾谈到自己的大学经历来证明自己是多么的独特不合群,在我看来他只是存在一个极少数群体而已,有自己的乐队其实就是一个很好合群的见证呀!
可陈铭老师的那句“没有被人看到,你就没有任何价值”,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自我价值感低人就算合群也很难找到自我意义所在。
如晶老师的我不合群其实也可以有更好的世界,能够看到世界更多的面,也能够更好享受不合群的快乐,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合群也会让你享受合群情况下的快乐。
如晶老师说过“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独,但是合群了就是真的内心孤独”,但我却要说如何让不合群表面也不孤独,合群了内心也不孤独,真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能力!
与其说文明世界带来一个人的成功产物,还不如说自我心智发展成熟阶段我们可以自由切换个人或群体。
来到结尾,我又回想到开篇辩题视频中的那个编剧贾迪,如果一个编剧不能很好的社交入群,又怎能写出更好的剧本?毕竟剧中人物复杂,要从外界不断感触自己灵感的撞击,才会有更好的剧中灵魂呈现。
那么他的不合群就是相对而言,某种意义上的不合群恰好是他更好合群的心理建设的表现。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融入感受,静待花开,而不是强行拖入草原去策马奔腾!
总之世界和我还有你终将会呵护并爱着,那个享受不合群或者合群的中正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