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秋天”, 选一幅或者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然后写出来。具体要求见下图:
记得初次教学这一册的时候,我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把自己也弄进了“套”里,帮学生修改作文的时候真是苦不堪言啊!因为这个选画、画画的要求,很容易引导学生写秋天的景色,可是,对于初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描写是最难的,而景色是抽象的、是虚的,学生很难感受,更难把握,简直不知道如何下笔。
因此,再教这一课,我学聪明了,和组里的老师学习、探讨,把握好三年级的习作目标,对习作要求做了改动。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会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有条理,应该是起始习作的重点。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秋天”,我把这次习作定为:写秋天的一次采摘,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又把握了年段特点,还使学生降低了难度。因为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曾经组织过一次挖红薯的活动,所以鼓励学生写这一次活动。亲身经历的,有话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对学生的指导,主要集中于:采摘时候的动作描写,适当加入心理、语言描写。
初次指导后,学生交上来的初稿,有近一半学生的问题不大,稍作修改即可。另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采摘的物品不是秋季成熟的,不符合单元主题,所以需要另行选材。
2,采摘的动作不够具体,表达形式不够丰富。因为大部分同学是写的挖红薯,所以习作中通篇都是“挖”、“刨”,不会抓细致的动作,不会用丰富的动词。
于是,针对这种问题,我再次指导,读了几位同学的佳作,现场演示了一下挖红薯,指导学生把挖的过程写具体。
二稿以后,有问题的学生,修改的都有进步,基本成型。同时因为我不想因为反复修改,使学生失去了对习作的兴趣和自信,所以没有过分拔高要求,没有让学生反复修改。只要写清楚了采摘的过程,有一些动作描写,都得了优。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学生完全真实地写出了当时采摘的过程,我觉得难能可贵:有的学生遇到了虫子,有的学生费了半天劲也没挖到一个红薯,有的学生是接受了同学的帮助,有的学生挖到的红薯特别小。包括孩子的想法,也完全属于孩子气的,那个挖到很小的红薯的同学,在习作中写道:和没挖到的同学相比,虽然我挖的红薯那么小,但是我觉得已经很幸运了。
由于近段时间忙于做课,这篇习作略显准备不足。现在反思,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把当时给孩子们拍的照片重新放一下,激发学生回忆起更多当时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表演一下自己挖红薯的场景,一起提取一些动作,把动词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练习说一说。指导得更充分一些,孩子们的习作会写得更好、更轻松吧!
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阅读!转发是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