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高考 制度滞后 ,教育立法滞后 ,教师研究滞后这三大瓶颈导致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是一种政府行为, 更是一种专业行为 ,需要寻求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合理的、适度的步伐。
第八次课程改革区别于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分水岭,就是从课程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 ,始终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它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的高度,明确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不仅推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 而且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整套推进大众主义教育的改革方略,包括强化品德教育 ,关注人文素养, 重视媒体教育,确立两种课程,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次课程改革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 ,期望确立两种课程——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两种课程都基于同样的课程目标 ,拥有同样的基本要素 ——知识与经验 ,这两种课程的差异在于知识与经验的组织方式的差异,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
按照《纲要》的规定 ,这次课程改革力图实现三大转型: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 ;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的转型;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
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变革思维方式,重建话语系统。
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准备和配套经费的支撑。
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归根结底在于使得学生‘’学会关心、发展智慧‘’;基础教育的课程需要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转型为‘’社会建构中心课程‘’——一种基于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力求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课程。
课程改革是一种‘’学校文化‘’的转型。‘’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精雕细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