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亚里士多德
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三者的混合体。知识指点我们“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愿则是“想做”。要培养一种习惯,这三项要素缺一不可。
我们想提升自我,就必须要从习惯着手。而要培养一种新习惯,往往需要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改变习惯的过程往往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习惯并非不能打破,为了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近利,是十分值得的。
习惯一:积极主动
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自主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梭罗
很多人对积极主动这词存在一定的误解,对积极主动的人存在偏见,认为这类人爱出风头、心机重、功利心太强。但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1、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大学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是个分水岭,是由依赖向独立转变的过渡。在上大学以前,我们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我们被动的接受着父母、老师、社会加诸在我们身上各种的要求。我们一门心思只管学习,从老师口中被动地接受他们为我们筛选的知识,其他生活琐事也会被父母妥善安排好,我们不需要主动做什么,也不需要主动做什么选择。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高考。
而上了大学后,很大部分人发现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从。因为在这里,没有人再逼你上课认真听讲,也没有人强迫你每天必须刷多少题,你的学业好坏全取决你自己是否主动。是否能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解决疑问,主动去拓展自己的知识……你收获到多少完全取决于你的主动程度。
在大学,没有人再帮你做选择,所有的选择权都在你自己身上。选择加入哪个社团,选择上什么选修课,选择听哪场讲座……这时候你便意识到,自己必须突破之前的消极被动的束缚,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方能实现成长。
一位学长曾对大一的我们说过:刚进大学,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四年后的你们之间却有那么大的差距呢?因为主动。
你越主动,你收获到的就越多,你比别人成长的就更快。
所以你想要提升自己,就必须学会积极主动。天上掉馅饼还要人起得早的道理谁都懂,机会要靠你自己主动去争取,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停在原地等着贵人相助。
2、不怕犯错只怕不改过
积极主动地含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一个能够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
我们享有选择的自由,可是也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
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的,选择错误的机率颇大,无怪乎人们常有悔不当初的遗憾。然木已成舟,对于难以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做法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改正并从中汲取教训,这样才能反败为胜。
犯了错却不肯承认,等于错上加错,自欺欺人。为自己造成的错误编织各种理由加以辩解,则形同掩耳盗铃,受害的最终还是自己。
因为对我们伤害最深的,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我们自身的缺失,而在于不敢正视自己的缺失。
所以,永远别为你的失败找借口,也别为你的过失找理由。
3、做出承诺,信守诺言
对自己对别人有所承诺,并且从不食言,是积极主动精神最崇高的表现,同时也是个人成长的真义。
许诺和立志可以使我们掌握人生。有勇气许下诺言,即使是小事一桩,也能激发自尊。因为这表示我们有自制力,并有足够的勇气与实力来承担更多责任。经由不断许诺和实践诺言,终有一天荣誉感会凌驾情绪性反应之上。
所以,一旦你对别人做出承诺,你就要承担它带来的责任和后果。
不要轻易许诺,许诺了就一定要实践。
习惯二:以终为始
身外之物和内在力量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霍姆斯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东西。上至达官贵族、富豪巨贾,下至平头小名、凡夫俗子,无人不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声誉,可是名利往往蒙蔽良知,成功每每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是生活充满意义。
以终为始,便是你的一举一动,一切价值标准,都必须以人生的最终愿景为依归,也就是有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来决定一切。
1、所有的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是以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为基础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创造和实际的即第二次创造。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构思,然后付诸实现。
以建筑为例,在拿起工具前,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而绘出设计图之前,须先在脑海中构思每一细节。有了设计图,然后有施工计划,才能完成建筑。假使设计稍有缺失,弥补起来,可能就事倍功半。设计蓝图代表愿景,整个建筑均以它为准绳,因此宁可事先追求尽善尽美,以免亡羊补牢。
先构思后行动的原则适用范围极广。例如出门旅游,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演讲稿;做衣服,要先设计款式;写故事,要先构思情节。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2、领导和管理:两次创造的体现
“以终为始”是以自我领导的原则为基础的,但领导不同于管理。
领导与管理的差异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是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则是确定所做的事是否正确;管理是在成功的阶梯上努力往上爬,领导则是指出所爬的阶梯是否靠在正确的墙上。
而现实中很多领导者并不清楚这两者的差别,而时常把自己陷于管理的圈子难以自拔。
本书作者所举的例子,那个石油公司总裁过去每天忙于应付管理问题,使自己焦头烂额,而不能好好为公司确定大方向。当他决定退出管理工作,真正发挥了领导力时,整个公司也仿佛脱胎换骨,营业额加倍,利润也增长了3倍。
所以,明白两者的区别,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是实现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3、确立人生愿景
确立人生愿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认定自己的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然后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宣言中应包括自我期许与基本价值观,内容往往因人而异。
作者一朋友的个人信条如下:
凡是心中秉持恒久不变真理的人,才能屹立于动荡的环境中。
因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取决于他对自我、目标以及价值观的不变信念。确立一个人的使命之后,我们就不必借助成见或偏见来面对变局,如此一来,便能保持安全感。
3.以原则为重心
你的生活重心是什么?作者将生活中心分为以下几种:
1)以配偶为重心
2)以家庭为重心
3)以金钱为中心
4)以工作为重心
5)以名利为重心
6)以享乐为重心
7)以敌人或朋友为重心
8)以宗教为重心
9)以自我为重心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以上几种形态的混合体,随外在形势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生活重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明确固定的生活重心。
所谓正确的生活重心,也就是以原则为依归。
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重心依靠的是善变的人或物。所以原则值得信赖,更可以增强安全感。原则使人冷静发挥智慧,正确判断;它使我们不为外力所动,勇往直前。
总而言之,以原则为生活重心的人,见解不同凡响,思想行为也自成一格。
习惯三:要事第一
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歌德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习惯三触及许多人生管理和时间管理的问题,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如何分辨轻重缓急和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
1、集大成的时间管理理论
以原则为中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
当我成为别人口中的学姐时,听过太多大一的学弟学妹们的抱怨“太累了,事情多到怎么也做不完”、“天天熬夜,感觉身体被掏空”、“我想回高三休息会儿”……回想大一的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总感觉事情多到做不完,经常要在紧迫的时间里完成众多任务。其实,并不是事情太多,而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对一大把空闲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
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了著名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法则。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策略:
1)如果你总是有紧急又重要的事情要做,说明你在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设法减少它。(做事别拖,该做的先把它做完。)
2)尽可能地把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第二象限)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减少第一象限的工作量。
3)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的处理原则是授权,让别人去做。
4)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尽量少做。
2、高效能的秘诀——授权
授权依形态可分为两种:一是“下达指令”型,一是“充分信任”型。
放不开手的管理者坚持一人独挑大梁,属下惟命是从,意即不做任何决策、不负任何责任。下达指令型的授权必须亦步亦趋的监督。这种方式常被采用,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事无巨细的管理属下呢?
充分信任型的授权,才是有效的管理之道。俗话说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正是这个道理。这种方式注重的是结果,不是过程。获授权者可自行决定如何完成任务,并对结果负责。
充分信任型授权必须双方对以下事项,有足够的默契和共识:
1)预期的结果
2)应遵守的规范
3)可用的资源
4)责任的归属
5)明确的奖惩
善于授权有事半功倍之效,且对双方都有益处。授权者获得了高效率,被授权者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今天的读书笔记整理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