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31

4-7如何搞定孩子的拖延

孩子的特征

让孩子拖拉的第一种可能性就是,你家孩子的生活技能不足,你又没有对他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结果你过早地要求他“既快又好”,他根本就做不到。

比如说,孩子拿不好筷子,你就让他快点儿吃饭;孩子系鞋带不熟练,你就嫌他穿鞋太慢。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

让孩子拖拉的第二种可能性是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时间概念也是一种能力。在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父母说的1分钟、3分钟到底是多长,穿衣服、吃饭、写作业是快还是慢。于是,孩子在家长要求快一点儿的时候经常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样的动作才叫快。

第三种造成拖拉的可能性,是孩子本身就有的不同的气质类型困难型和慢热型的孩子气质类型是不活跃的,所以天生就比较慢,因此,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期待本身就应该降低一些。

家长的原因

我拖拉孩子的父母一般会有这样几种类型:

包办替代型家长。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在吃饭、穿衣、整理书包等方面显得笨手笨脚的时候,就忍不住给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整理书包。事实上,这种包办的抚养方式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毕竟被人伺候是件很舒服的事情,最终使孩子丧失了自立自强的动力。

拖拉型家长。有些家长自身就是个资深的拖延症患者,立了很多过高的人生目标,却把时间消耗在发帖子、看新闻上,人生目标也只好一拖再拖。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了家长的这种言行方式,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点,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

雷厉风行型家长。孩子做事的速度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家长就会忍不住去催促孩子,快点儿,快点儿,别磨磨蹭蹭的,结果孩子反而越来越慢,他们开始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故意对着干。


三种方法来解决孩子拖拉的问题

1.刻意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

比如说,你需要孩子熟练掌握穿鞋的方法,并且在比赛中找到自信心,你就先手把手地通过分解、示范,以及让孩子实践等方法教会孩子穿鞋。

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故意放慢一点儿,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赢的希望而努力加快速度穿鞋,甚至有时候故意输给孩子,提高孩子加快做的动机及成就感。

父母还可以把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做成一个表格,用心地记录他每次穿鞋所花费的时间,看他是不是在逐渐进步,观察他的精细动作是不是越来越精准。等孩子大一点儿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一些“统筹方法”,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能让事情做得更有效率,并且又快又好。孩子在自理方面养成的习惯,会慢慢地迁移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领域。

2.无论孩子多慢,做家长的只能示范,不能包办。

让孩子独立完成训练,父母只作为援助者或者教练。在比如说训练刷牙,尹老师家的儿子小时候刷牙至少要10分钟,而更悲哀的是用了10分钟还没刷干净。

尹老师一边对孩子说:“从今天起,妈妈和你一起刷牙,”一边看下手表。在刷牙的过程中我没有和孩子交流,孩子拿牙刷的姿势不正确,她就帮孩子纠正姿势,孩子想拿牙刷去刷镜子,她就把他的手拿回来,温和且认真。

当她们刷完牙后,尹老师就告诉儿子:“今天你刷牙用了8分钟,比以前快了2分钟,能告诉妈妈,你是怎么做到快2分钟的吗?”儿子很认真地向她比划,说就这样一直刷刷刷。“明天用7分钟时间把牙刷完,你说我们做得到吗?”儿子用力点点头。

就这样,尹老师通过重复这个过程坚持和儿子一起刷牙,指导时间慢慢递减到3分钟时,尹老师就买了个紫色的沙漏放在洗漱台前,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把沙漏拿走了。孩子刷牙的行为就这样慢慢纠正了。

3.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

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要在具体的事情中体现与丈量。比如,1秒钟走1步路,1分钟找出4个指定形状的积木,3分钟做多少道口算题,5分钟洗多少个碗,10分钟完成一幅拼图等。

当孩子有了具体的时间概念之后,他们将会更清楚地识别他人对自己提出的期限要求,从而做到更准时。

总结

现代社会对人的技能要求日益增高,且分工越来越细化,刻意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及时间管理能力,将决定孩子未来的行为方式及行为能力。拖拉的习惯,会使孩子逐渐产生自卑、退缩的心理,害怕工作领域的高标准。尽早发现并处理好孩子的拖延,可以奠定孩子成功的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