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为什么孩子打人要这样搞定
当你遇到低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6岁以下),必须非常重视,并且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来改变。
改变孩子攻击行为的三个阶段
预防阶段:杜绝模仿源
预防阶段,主要说的是减少孩子对攻击行为的模仿。很多家长为了省事,觉得孩子看电视、动画片的时候非常安静。于是,就长期让低龄的孩子通过看电视的方式来打发时间。但又没有严格甄别电视的内容,孩子在很多争斗性的卡通片当中,学会了各类的攻击行为。回到现实当中,肯定迫不及待地想要实践这些技能!所以,打人、推人、扔东西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家庭成员也不要有发泄式扔东西的行为,至少要杜绝在孩子面前做这样的动作。比如,老人带孩子、打扫卫生的时候,不要用力地把桌子上的脏东西往地上或者垃圾桶里扔,而是轻拿轻放。这样也会大大地减少孩子对打人、乱扔东西的模仿。
干预阶段:三步骤
如果孩子打人等攻击行为已经出现了,那我们就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了,我把方法总结为三个步骤:
1.郑重其事地制止。
2.让孩子理解攻击的后果与被攻击人的情绪。
3.重新模拟这个过程,并且讨论下一次应该怎样做。
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首先用语言提醒他,这样不可以;然后,李老师会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要确保孩子感觉到这件事情很严重,在认真地听你说话。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问他:“你觉得为什么不可以打人?”并且与他讨论事情的后果:“下一次应该怎么做呢?”
紧接着演练一遍刚才打人的过程。比如说:让孩子给妈妈重复一次打人的动作,然后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演示一遍。让孩子感受到这样其实是不舒适的。当然,一定要注意演示的时候动作力度要轻一些,并不是要求家长用很大的力来打孩子,而主要是以严肃的表情和认真的态度来震慑孩子。
另外,当孩子再出现对大人扔东西的行为,大人要学会“演戏”,装作捂着脸,趴在沙发上,一副很伤心或者生闷气的表情,嘴上说:“哎哟,哎哟,好疼!”偷偷观察孩子的反应,一直要演到孩子流露出担心或者害怕的表情,主动过来触碰大人,或者主动想和大人交流,再适时地告诉他:之前的行为对大人会造成伤害,促进孩子换位思考。要注意,演戏一定要演得真实,不可以刚刚才捂着脸,下一秒就放开来对着孩子笑,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好玩。
但如果孩子不听劝告,就要使用隔离法了,也就是把孩子带到一个房间,让他站着保持安静。原则是1岁1分钟,如果孩子3岁,那就需要隔离3分钟。这个过程绝不是把孩子关小黑屋,而是家长就在旁边陪着他,从他安静的那一刻开始计算时间,到时间就让孩子自由。但如果中途孩子吵闹、挣扎或者逃跑,都需要重新再次计时间。
事后阶段
在平时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给孩子渗透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则——那就是给他们睡前读绘本、讲故事!很多绘本内容就是针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来编写的。比如《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小脚不是用来踢人的》儿童好品质系列绘本,也包括了教小朋友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内容,比如:《菲菲生气了》《生气汤》都是帮助儿童管理情绪的优秀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