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
4-1如何度过“可怕的两岁”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对自己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在他们的心目中,人和东西可能都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当宝宝长到4~10个月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自我效能”(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喜欢到处乱摸,伸手取东西,并且抓住它们。我们平常希望孩子有“自理能力”,而最早的“自理”就是从4~10个月开始的。所以这段时间里,千万不要阻止他们探索的需求。
到了15~18个月大的时候,孩子慢慢开始关心自己的形象,心里会想,我是不是也要收拾一下自己啊!18个月以后,他们就真的非常关注自己了,在乎自己的形象了。
20~24个月的宝宝会开始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自己,比如“我是乖宝宝”“我可爱”“我好”这样的短句。你这时候夸他:“宝宝你真聪明!”他就知道你是在说他了。不过,这意味着“可怕的两岁”已经到来了!
“两岁现象”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我意识”。
这时候他们就会开始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边界——他们需要探索更多的东西,也需要得到更多的物品,他们开始有了贪心:这个东西是我的,不是你的。他们会去尝试控制他们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而且开始学会拒绝大人。“不”“不要”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有的孩子甚至会有点叛逆!这个过程从两岁开始,三四岁达到最高峰,而六岁以后会开始慢慢变得平和。
家长存在两种错误的观点。
第一种,就是觉得“我家孩子开始任性了”,我要纠正过来。他们只要拒绝或者吵闹,我就开始惩罚。很多家长认为,我如果从小就给他立规矩,那长大不是就好管了吗?这样做通常能让孩子们乖一点儿,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失去了“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变得害羞和胆小。
而另外一种家长会认为,我不应该限制孩子,宝宝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都不管他,这样好吗?虽然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感到自由,但也会产生很多麻烦。当你对他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也意味着他没有在规范的引导中学习生活技能,特别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既需要保护孩子在生活中的自主感,也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限制。
适当的限制
不是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或者让他们保持安静,这是压抑。我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对孩子提出要求,主要是让他们去努力学习生活技能,并且反复练习。最重要的一个训练就是“自己上厕所”,我们称为“如厕训练”。如果你在孩子27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是最佳的时间选择。因为对孩子太早进行训练,他们会学得比较慢,太晚的话又会影响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当他们能自己上厕所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变得强大了。你就可以继续训练他们早晚刷牙、饭前洗手等生活习惯了。
“抢玩具”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叫作“圣佩德罗”模式,另外一种叫作“盐湖城”模式。
“圣佩德罗”模式的父母认为,如果家里有一个两岁的宝宝和一个四岁的宝宝,那么爸爸妈妈绝对会帮助那个两岁的宝宝获得资源,他们会把四岁的宝宝手中的玩具拿给两岁的宝宝玩。只有等到两岁的宝宝对这个玩具不再感兴趣了,他们才会把它们分给四岁的宝宝。所以,他们的原则是,三岁以前的孩子享有家里的特权,而一旦过了三岁,他就应该开始学会谦让和分享。
“盐湖城”模式的父母则认为,两三岁的孩子会故意抢夺资源,并且捣乱。所以,要在家里保持绝对的公平,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他们玩玩具的机会都应该是均等的。他们会让孩子享有完全平等的玩玩具、获得资源的机会,家里没有谁会有特权。
“圣佩德罗”模式下长大的孩子,自主能力强,而且长大以后更有家庭责任感,更愿意无条件地付出;而“盐湖城”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更强调公平竞争,而且会通过谈判的方式去解决矛盾。所以,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借鉴的。
总结
孩子长到两岁左右的时候,会出现一个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很多孩子会出现拒绝大人、为自己抢资源甚至叛逆的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既然他们要自主,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尝试的空间,并且理解他们的逆反并不是在捣乱。如果你要在这个时期规范孩子的行为,尽量把范围控制在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上,其他方面最好尊重他们的天性,让他们自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