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既要争分夺秒,又要慢慢来
儿童到了某个年龄就必然会展现出某些特质,如果作为父母提前做过功课,他们就会相对淡定地面对这个过程;如果缺乏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基本特征的了解,就会很焦虑。
不懂“成熟”力量的家长一般会有三种表现:
1.对儿童某个年龄出现的正常发展现象感到焦虑。
每个孩子在2~3岁期间都会出现“第一逆反期”现象,孩子就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了,不断地跟父母说“不要”“不好”“不行”,正是他们在反复练习用拒绝的方式来体现自我独立。其实很多时候,他们说“不”,并不是因为真的想拒绝,也就是练习而已。但如果父母不了解第一逆反期,惩罚和强力压制的话,只会有两个结果:要么这种对抗会加剧,不断上演孩子痛哭、尖叫的混乱场面;要么就是你成功压制住了孩子,却可能会让他变得懦弱而不自信。
比如3岁左右,孩子喜欢把周围的环境安排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穿衣服、鞋子都要用固定的方式来进行,要不然就会大哭大闹。但那些了解蒙台梭利敏感期理论的父母就知道,这是我家孩子到了秩序感的敏感期了,这些都是正常表现。
2.不理解孩子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老师,我家孩子3岁了,说话还不流利,句子也说不太清楚,你说我要不要带他去哪里检查一下?”
其实,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环境中给予孩子足够的语言刺激,对他的发声给予积极、及时的回应。除了这两点,人的语言机制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我们再额外训练。
研究表明,孩子正常的发展不需要遵循相同的进度,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3.喜欢用成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孩子。
我经常听到有父母对自己三四岁甚至两岁的孩子说:“你把东西给小明玩好吗,大方一点儿,你要懂得分享知道吗?”如果孩子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别人,父母就会严厉地批评他们:“你怎么这么自私啊?快点儿,把玩具给弟弟!”结果孩子更加拼命地护住玩具,还大哭大闹。其实,两三岁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分享的意识,他们的思维模式是“自我中心”。这时候,你要求他们懂得分享,只能说是强人所难。这种分享行为在心理学里叫作“亲社会性”,也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自愿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要到四五岁的时候才能逐渐展现出来。
还有的父母说,我家5岁的孩子根本听不得坏话,只想听好话,说他不好就不高兴,而且,他对自己的评价总是特别好,一点儿都不客观。这些父母不知道,孩子之所以在7岁以前特别喜欢听好话,而且总是言过其实地评价自己,是因为他们在为自己建立一个美好的形象——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感觉良好了,才能发自内心地展现出自信。只有等他们的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差不多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们才会慢慢地客观评价自己。但如果之前父母总是打击孩子这样的自夸需求,孩子不客观评价自己的时间就会被拉长。如果仍然得不到满足,最终就会转化为自卑。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生其实就是自卑和超越的过程。”
很多时候,父母很难做到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听话、有问题,从而草率地做出了很多不应该的错误管教行为。但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行为自己小时候也出现过,也许他们早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