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什么?(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不会批判性思考,详细展示)
求真思维是我们在信息洪流的时代保持清醒,不被谣言裹挟的有力武器。我一直以为我能够凭着自己的认识去正确判断一件事的价值或者正确性,我所认为的求真无非是符合我的预想,那这件事就对,与我的预想有偏差,那就是哪里出现问题(但应该是呈现的事实不完善,而不是自己认识的偏颇)。实际上,所谓求真思维,是对第一印象的思考,批判。自己的认识知识预先的判断,完全有可能是低质量的,甚至于错误的。我最初的认识其实和辩论思维更像,而非是求真思维,两者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2)针对我的上述学习问题,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什么原则?(作答要求 :基于课程知识,找到自己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对应的原则;脱离课程知识分析原因,意味着缺少理论支撑)
1.辩论思维更常出现在辩论赛中,但如此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更大的原因是自身的骄傲乖戾,我认为的就是对的,不要试图改变我,我不管,我一直就是这么想的。法国哲学家有如下:任何认识在本身都包含着产生错误和幻觉的危险。
2.感知本身倾向于美化/丑化,简化周遭的世界,反复无常,甚至信息本身都可能是错误的。
基于此,我形成了此原则:当输入我所不了解的信息时,刻意询问自己“这是真的吗?”,当输入的信息与我本来的认识出现偏差时,不要着急否定,询问自己“为什么我当初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差别点在哪里,有了这,哪个又更符合事实?”
(3)我是怎样检验上述原则的?(作答要求:展示自己检验原则的具体过程,要求有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原则,说清楚自己之前的做法和优化后的做法,并说清楚原则检验结果等)
时间:5.16 地点:虚拟网络
学校大力宣传反诈,但总时不时出现某学院某学生因与某人…,被诈骗多少,今天学院群里突然冒出这样一条短信“那个同学有抖音,帮个忙报酬40”。
优化前:他可能真的想要找人帮忙吧,但他发在大群里也太蠢了吧,这也太像诈骗了。无所谓,反正和我没关系。
优化后:1.要帮什么忙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还要私聊?2.这有没有可能是领导发出来测试我们的反诈意识?3.这个人不改群昵称,他是学校里的人吗?
“这是真的吗?”,我的判断是有极大概率是诈骗,无需理会。
(4)如果原则有效,我还想怎样用上它?如果原则无效,我该做出怎样的修订?(作答要求:如果原则有效,要说出下次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原则无效,说出修订后的原则及检验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原则有效,下次再收到类似不明所以的消息,保持警惕,并应用求真思维。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原则形成报告”,指导老师是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