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写过一篇简书《什么维持着“我”的问题》,题目的客体指的是我,正文的内容却在说着他人的故事。或许,这就是我自己过往的模式——食指向外,好指责抱怨别人。只不过开始学习后,自己有了觉知,说完他人故事后会将焦点回到自己内心,思考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模式,就是多年来一直不断重复的一些“不太好”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行为习惯,而且自己并没有觉察和意识到,所以日常生活中便会不断被强化,从而形成了固有的自动化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强迫性重复。之所以不太好打引号,是因为学习之前我没有找到其背后的正面价值,没有发掘到它要带给自己的意义,学习之后方明白这是潜意识送给自己最贵重的礼物。
说实话,我刚开始写那篇简书时,题目是《是什么维持着“你”的问题》,但害怕遭到作为读者的“你”的对抗和指责,后来调整了一下。其实,这也是我的另一个模式——讨好,害怕破坏关系。现在再看那篇简书的行文特点:焦点向外——回看自己——再向外(没敢写出来,但希望能引发对方的思考),也就是希望书写他人的故事,觉察自己的人生,最后再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那如何判断最后的结果是否有效?不取决于发生了什么,而是取决于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自己的觉察和反应,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三赢。也就是NLP常说的ABC法则,事件A,信念B,结果C,事件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对待问题才是问题。不同的对待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既然模式这么重要,那你的模式是什么呢?现在我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希望通过品我的故事,悟你的人生。
儿子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有网瘾。之所以称网瘾,我认为有三个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第二、无法自控;第三,会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瘾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逐步升级的,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小学阶段——掌上游戏,经常购买游戏卡;初中阶段——偶尔去网吧;高中阶段——经常逃课;大学——请假参加游戏比赛,在家经常熬夜上网。还是这句话“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
同样都是孩子玩游戏、沉迷于网吧,每个阶段我们的态度真的不完全相同,但也会有共同点——抱怨、愤怒、恐惧、无助。态度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小学——说教,初中——打骂,高中——盯梢,大学——无助支持,实则逃避。这就是我自己的模式,也正是这个模式一直维持着我和孩子的问题,悬而未决。
问题根源是我依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无法了解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甚至我也没有将自己搞明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局限性思维和生活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一辈子学习成长,从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因为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会解决问题的人,其实不会解决问题也只是暂时的,只是时间长短和由谁来解决而已。
我的故事讲完了,最后斗敢问一句“你的模式是什么呢?”之所以敢问,只因我在手机这一端,你在那端,“板砖”无法穿越。别人怎么对我,那是我的因果;我如何对待别人,这是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