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移情这个现象。
认识到移情,就能把它跟现实中的情感区分开。而我们通过对移情的分析,可以发现关系模式中潜在的症结,就有机会发起改变。
上节课讲到,精神分析流派把咨访关系作为一种治疗的工具。这节课,我们顺着这个方向,讨论精神分析咨访关系中另一种常见的现象,叫做移情。
提起移情,很多人对它有一个误解,以为移情就是来访者爱上了咨询师。你说不定还看过一些以此为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其实,爱恋只是移情的一种方向,常见的移情还有恐惧、厌恶、讨好、疲倦......简单地说,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产生的一切情感,都可以算移情的范畴。
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人跟人在交往时自然的情感吗?怎么到了精神分析那里,就要套上一个“移情”的名词呢?这是因为,精神分析对这种情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应用方式。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移情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在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移情
首先,移情不是在现实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它是来访者关系模式的一种投射。什么叫做现实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呢?举个例子,老板突然让你去办公室找他,你会觉得惴惴不安。这种不安就是在正常互动中产生的,它来自于真实的权力关系,也许你从老板的表情中捕捉到了某种即将大发雷霆的信号,你害怕自己哪里没做好,会被他训斥。
可是,当来访者在接受心理咨询时,可能也会突然产生某种不安。比如,你正在讲述自己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咨询师什么都没说,你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不说话,会不会是因为我讲的内容太无聊了?也许他根本就没兴趣给我做咨询,只是碍于职业素养,不能表达......这些担忧就没法用现实互动来解释了:你跟咨询师没有上下级关系,他也从来没有训斥过你。你的这些感受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能是自己的内心投射。
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好的分析师要成为一张“空白幕布”,也就是尽可能不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带到咨询室里。他们不仅说话很少,有一些老派的精神分析咨询师,甚至任何时候看上去,都是一副不喜不悲的扑克脸。有的来访者看到没有表情的脸,会觉得他在生气;也有的来访者会觉得:好酷,让人好有安全感。你看,同样的“空白幕布”上可以投射出不同的画面。既然幕布本身不带有原始图案,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些画面来自于投射的那一方。对这些情感的分析,就可以用于理解来访者的无意识世界。
自发产生的情感为什么重要?因为自发的情感意味着两件事。首先,它一定是来访者熟悉的情感,来自于他以前的重要关系。比如,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感到有压力,也许这个压力最早来自于他小时候和父亲的关系,导致他长大后,面对有一定权威性的客体都会产生类似感受。第二,它多半也是来访者没能好好处理的感受,把它压抑到无意识中后,形成某种“情结”,之后又反复将其投射出来。这说明他还在不断承受这种关系的困扰。
所以,捕捉到移情,往往也就看到了来访者最核心和脆弱的关系模式。但是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移情是一个有问题的现象。恰恰相反,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很多情感,或许都有移情的影子。就像前面举的例子,你在老板面前惴惴不安。这种情感固然来自于你和他的现实互动,可是现实关系之外,会不会也包含了一部分移情呢?很难讲。说不定你第一天上班,见到这个老板的第一眼,他什么都还没有说没有做,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苗头。只不过生活中,我们很难发现,它来自内心的移情。
在我看来,从“移情”的视角看待一种情感,本身就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贡献。我们很容易把对某个人的感受,解释成“他是这样一个人”,于是顺理成章地,我们就跟“这样一个人”互动,直到形成固定的模式。
我对一个人感到害怕,就会一直小心翼翼地躲着他,在我心里已经认定他是一个“可怕的人”。而移情的概念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的角度:恐惧既可能是因为对方这个人,也可能只是来自于我自己。如果是后者,我就要想办法把他看得“没那么可怕”。当然了,我们不知道哪种解释更符合事实。但至少,新的可能就为新的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口。
如何处理移情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移情呢?在精神分析看来,认识到移情,就已经是在处理了。一个合格的精神分析师,对于捕捉移情非常敏锐。毕竟来访者很难直接开口说:“我对你感到害怕”。也许来访者自己都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害怕,他表现出来的,只是在分析师面前唯唯诺诺。分析师觉察到来访者的小心,就会捅破这层“窗户纸”:“我感觉你在我面前总是带着小心,是不是因为你在咨询中,觉得有某种压力?”
不要小看这句话,精神分析咨询师带给你的改变,就体现在这句话里了。要知道,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用这种方式回应你的情感。你对一个人的小心翼翼,对方要么习以为常,根本察觉不到;要么察觉到了,也只是安慰一句:“我又不会吃了你,有什么好怕的?”他说这句话,其实就是在直接采取行动回应你的情感,你们一来一回,就进入预设好的关系模式。在精神分析的术语里,这叫“见诸行动”。
现实中的对象和咨询师的区别就在这里。现实中的对象会对你的移情见诸行动:你害怕,他就安慰你;你生他的气,他就道歉,或者以牙还牙;你喜欢他,想跟他更亲近,他也会考虑跟你发展一段亲密关系。
但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场景,咨询师不会见诸行动,他只会把关注点放在情绪本身,引导你讨论这种感受。这是另一种回应情绪的方式:不卷入跟你的关系,而是跳出来,用语言讨论关系的模式。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咨询师特别不近人情。比如你因为某件事情表达对他的不满,希望获得他的道歉,至少是一个解释。但他听完你的抱怨,既没有道歉,也没有解释,反而平静地邀请你“多说一点”,或者问你“这种不满让你想起了什么”。这未必是在逃避责任,而是因为,他的工作目标就是分析你的情感,而不是“像正常人一样跟你互动”。如果你在咨询之后,对自己的不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就是对移情的有效处理。
换一个例子,来访者爱上了咨询师,向咨询师告白,咨询师不会觉得来访者爱的是真实的这个人,更不可能回应这段告白。他只会继续引导来访者去理解移情背后隐藏的关系模式。他被告白不是因为个人的魅力;同样地,他受到责备也不是因为真的做错了什么。一切都只是他坐在咨询师的位置上,去承受这些移情而已。
顺便说一句,这个经验不光适用于心理咨询,也可以用在生活中。比如你上网的时候,有的人毫无来由地冲你发脾气,这就是他的移情。你可以告诉自己:他骂的不是我,也许他把对父母的愤怒投射在我身上。你当然也没有义务帮他处理移情,但至少,你不用把自己放在见诸行动的位置上,去跟他争吵,或者在肚子里生闷气。
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移情,也就能跟现实中的情感区分开。比如,你知道自己小时候对父亲有些害怕,当你遇到一个像父亲一样的领导,本能地有些回避时,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只是把对父亲的感情代入到了他身上。”这样一想,移情也就消退了。
修通移情
不过,能够把移情跟现实情感区分开,并不是处理移情的全部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移情的分析,发现关系模式中潜在的症结,从而发起改变。这叫做修通移情,修理的修,通畅的通。
还是用前面的例子,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唯唯诺诺,这是因为他把自己在关系模式中的不安投射给了咨询师,总觉得对方在挑剔或评判自己,甚至有可能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就会受到惩罚。他在咨询师这里是这样,在别的权威面前,也会用同样的方式。
如果咨询师发现了这种移情的存在,他就可以邀请来访者,尝试做一点不那么“配合”的事情,看看会怎么样?比如,来访者每次来做咨询,都会提前准备好今天要谈什么话题,让咨询进展更顺利。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就可以尝试某一次咨询什么都不准备,如果我不知道谈什么,那就不知道好了,跟咨询师大眼瞪小眼,又怎么样呢?
其实,这就是上节课讲过的矫正性情感体验。通过在咨访关系里尝试新的行为,获得了不一样的感受。只不过,移情的修通是一个由咨询师主导的更有意识的过程。它让来访者把咨询师当成一个实验对象,尝试不同的关系模式,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当他在咨询室里学会了不一样的方式,也就意味着他可以把这些方式迁移到咨询室外,用在其他类似的关系身上。要完成这样的迁移,咨询师就需要通过移情,把自己作为“药引子”。
但是咨询师也只是“药引子”而已,因为真正有意义的改变,永远在来访者自己的生活中。
好,做个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移情这个现象。
认识到移情,就能把它跟现实中的情感区分开。而我们通过对移情的分析,可以发现关系模式中潜在的症结,就有机会发起改变。
听完移情,你觉得心理咨询的作用原理,有没有在某些方面比你想象得复杂、更抽象呢?
下节课,我跟你聊聊一个来访者的“自我修养”:作为来访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