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恽,一个被《三国演义》强行拉入“十常侍”名单的宦官,一个在正史中存在感极低却“作恶不浅”的小透明。他既没有张让的嚣张,也没有赵忠的残暴,但正是这种“低调黑化”的风格,让他成了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最会闷声发财”的反派。今天咱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个被历史遗忘的“职场阴险派”,看看他到底是“职场老油条”还是“时代病患者”。
一、 发家史:从“宫中杂役”到“十常侍”
夏恽的起点比张让、赵忠还低——他自幼被阉割入宫当杂役,靠端茶倒水混日子。但汉灵帝时期,他凭借“会来事儿”的本领,逐步爬上中常侍的高位,成为十常侍之一。这相当于从“保安”晋升为“皇帝贴身秘书”,权力仅次于张让、赵忠。
关键转折点:
- 陷害吕强:中平元年(184年),清忠宦官吕强建议诛杀贪官、大赦党人,夏恽联合赵忠诬陷吕强勾结党人,逼得吕强自杀。这操作堪称东汉版“职场背刺”,既除掉对手,又巩固自身地位。
- 黄巾起义的责任:郎中张钧上书指出黄巾起义是因十常侍“放纵亲属横行州郡”,夏恽作为核心成员,自然难逃干系。这相当于现代公司里“部门经理被问责,但具体责任人是下属”。
职场玄机:
夏恽的成功源于两点:一是“会拍马屁”,二是“会背黑锅”。他不像张让那样公开敛财,而是通过陷害忠臣、打压异己,默默巩固权力。
二、 权力手段:专治忠臣还专搞“黑化”
夏恽的恶行虽不如侯览贪污、赵忠残暴,但他的“阴险”却让东汉士族闻风丧胆:
- 陷害忠臣:
- 吕强因提议诛杀贪官被他诬陷“勾结党人”,最终自杀。这操作像极了现代职场中“领导批评下属,下属反咬领导”。
- 张钧上书弹劾十常侍时,夏恽直接将奏章交给汉灵帝,导致张钧被诬陷“勾结黄巾”,惨死狱中。这种“甩锅”手段,堪称东汉版“职场PUA”。
- 纵容亲属:
- 夏恽的亲属遍布州郡,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例如,他的兄弟在地方上贪污成风,百姓苦不堪言。这相当于现代“官二代”利用父辈权力搞特权。
- 权力黑化:
- 他参与制造“党锢之祸”,将李膺、杜密等名士列为“党人”,导致数百人被株连。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比现代“网络水军”还狠。
三、 结局:被袁绍追杀的“翠花楼肉泥”
中平六年(189年),夏恽的结局堪称东汉宦官的“经典剧本”:
- 袁绍屠宫:大将军何进被宦官集团刺杀后,袁绍率军攻入皇宫,夏恽与赵忠、程旷、郭胜逃至翠花楼,被袁绍追杀至楼前,最终被剁成肉泥。
- 对比其他宦官:
- 张让、赵忠是投河自尽;
- 曹节是被追兵围困后自杀;
- 夏恽则是被追兵追到楼前,连自杀机会都没有,死得格外憋屈。
职场启示:
夏恽的死亡暴露了宦官集团的致命缺陷——他们虽能短期掌权,但一旦失去皇帝支持,便迅速被士族反扑。他的结局,像极了现代公司里“老板离职,跟班被裁员”。
四、 历史评价:被误读的“反派符号”
后世对夏恽的评价充满争议:
- 《三国演义》的污名化:小说将其列为“十常侍”,但正史中十常侍实为12人,夏恽仅是其中之一。他的“恶行”多被文学加工,真实事迹寥寥。
- 正史的冷酷:《后汉书》仅提到他参与陷害吕强、纵容亲属,缺乏具体贪污或残暴记录,更像是一个“工具型反派”。
- 时代病患者:他的恶行是东汉宦官集团腐败的缩影——权力腐蚀人性,连清忠宦官吕强都难逃一死,更别提普通百姓了。
结语:一个时代的“权力小透明”
夏恽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的缩影:他没有张让的嚣张,也没有赵忠的残暴,但正是这种“低调作恶”的风格,让他成为士族与百姓共同的敌人。他的死亡,标志着东汉宦官专权时代的终结,但也暴露了权力斗争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他的名字或许被历史遗忘,但他的“阴险”却成为东汉王朝崩溃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