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老邹,有个女儿10岁。她说孩子一年级时,经常考一百分,到二年级后,只能考90多分,感觉很失望。其实孩子成绩一直在90分以上,我倒觉得是她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孩子作文写完必须交给她检查,她觉得哪里有不好的,就让孩子改了重新抄一遍。一个作文,起码五六遍的写,孩子边哭边写,内心非常抵触,又怎么做得好呢?
我劝老邹对孩子放松点,不要事事追求完美。老邹却总觉得孩子成绩不拔尖,习惯不好,总想以这种严格的方式管教,希望她能做到完美。每每看到孩子哭得稀里哗啦,我真是五味成杂。
我相信有很多家长对孩子也会这样,要求比较严格,希望孩子成绩名列前茅,性格品质各方面都有所要求,但孩子不会像我们要求的那样成长,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抓重点呢?在《好品格带来好成绩》这本书里就有答案。
一个机器,按照图纸,拼凑零件,就能生产出批量性的一模一样的机器;一栋房子,按照图纸施工,可以建造同类的房子;而人的教育,像是一株植物,生活环境和得到的阳光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书从有担当、能自控、有自信、高情商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品格,从而达到提升成绩的好效果。
每一章节的开头都是家长的提问,关于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将家庭教育的挑战转化为培养孩子重要品格的机会,每一个问题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和步骤,实行起来简单易懂,有利于家长操作。
给我印象深刻的有PDCA法则,这是一条建立清晰操作观念的重要实施步骤。
小明洗碗,他学着大人的模样,按洗洁精,随便抹一下,洗完放灶台上,他自己会以为做得很好。妈妈看到后火冒三丈,碗乱七八糟放在灶台上,锅没洗,灶台上有脏东西没收拾。
妈妈把小明骂了一顿,说他什么都干不好。小明觉得特别委屈,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帮妈妈做事。
如果妈妈把洗碗的规则说清楚,那么小明肯定会做得更好。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事情不会做,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把做事的规则讲清楚,并让孩子按照PDCA法则进行练习。
P是计划,在做一件事情时,先确定目标和规则;D是执行,根据思路进行具体执行;C是检查,和孩子一起进行总结,明确结果,找出问题;A是行动,重复事件,解决问题。
通俗一点讲就是你先告诉孩子洗碗的规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孩子去做,家长再进行检查,没做好的地方再进行指导,孩子在下一次洗碗时,再进行重复执行。经由这样的刻意练习,让孩子做事变得靠谱,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自信的建议。因为从小家庭条件不好,所以我特别自卑。父母没有给过任何提示,他们忙着做农活,没有时间顾及我的心理发展。出入社会后,在工作中面对困难时,我总是会退缩,逃避,最后与升职机会擦肩而过。
缺少自信,让我深知在人生中会失去很多变好的机会,但是面对问题时,我确实没有勇气站出来。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人。那些自信的人,都自带一种飘逸的气质,是一股化解矛盾的力量。
如何建立自信呢?其实可以从小事中去锻炼,增加成功的体验,比如洗碗、整理书包、打扫房间等。孩子从不会的小事中慢慢得到锻炼,做好之后得到父母具体的肯定和鼓励,才会大大增加孩子的信心。
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天生的乖巧,也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天生的调皮。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反射出父母的行为,父母对此要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首先,作为父母,一定要先想清楚,你到底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
再次,你是如何和孩子相处的?
最后,你想怎么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再加上不同的环境影响,孩子长成的样子跟我们所期望总是有差别。父母要以现实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即可。
最后借由文中的原句来结尾:一个真实的孩子比一个看上去美好的孩子更可贵。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做到正确认知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