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这两个故事大概发生在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孔子52岁到56岁这几年,在鲁国做官,开始时是中都宰,后来升任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司寇(司法部长)。那时候孔子应当是蛮有钱的。《史记》说:“孔子居鲁,奉粟六万。”他的俸禄,是六万斗。
公西赤要出门了,冉子(就是冉有)去帮他妈妈找老师要小米。
孔子说,那就给他六斗四升吧(相当于一个人两个月的口粮)。
冉有觉得太少了,想让孔子多给点。
孔子说:“那就再加二斗四升”。
冉有看老师给这么点,也就不再问老师了,自己做了主张,给了公西赤五秉(就是八百斗),相当于孔子给的差不多一百倍。
孔子说:“公西华出使齐国,乘着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们要给人粮,是用来周济穷人,雪中送炭,没必要锦上添花。”
孔子对于帮助别人,就是给人雪中送炭,不要去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人家已经非常有钱了,你还去找个理由帮别人,其实并没有实际的必要,可能就是在贪图人家别的东西,可能就是出于搞好关系的考虑。
但在中国还一只有句老话叫”救急不救穷“,如果人家正式穷困的时候,是帮还是不帮呢?按孔子的说法应该是要帮的,雪中送炭嘛!
但是”不救穷“的道理就在于,你在人家穷的时候帮扶,等到对方发达了,人家很可能把你当仇人。因为你对他意味着一段昏暗、甚至没有自尊的时期,所以你在人家穷困的时候帮人家,你很可能会给自己造一个恨你的仇人。
所以,如果你能有把握可以智慧地帮助人家,并且能给足人家自尊,那你就去帮,不要带有任何的私心,比如说想着以后对方也能来帮我;也不要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要给足人家尊重,比如以前杜月笙给一些文化名人资助,都是给足了人家面子的,甚至把自己的姿态放的特别低。这就是在中国,你要在人家困苦时帮助别人,就要学会帮人的艺术,否则你就干脆别帮了。
原思(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任命他为自己的家宰(大总管)。
给他定的俸禄,是粟米九百(应该是挺丰厚的)。
原思就推辞。
孔子说:“不要推辞,吃不了,分给你的邻居乡党,让全村一起帮你吃吧!“
原思的做法孔子是不认可的,但也没有批评。因为给你的工资事实上是对应于你担当的这个职位的,什么职位、什么级别就是多少钱,就要但什么样的责任,不需要因为客气或者什么原因而觉得不好意思,既然人家让你做这个位置,你就该拿多少拿多少。
在现在的公司里也是一样的,给人开工资最难权衡,于是有人发明了一个定岗定级:什么样岗位对应什么样的工作,对应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什么样的水平给你定什么样的级别,也就对应什么样的工资。你要提工资,也不用搞什么其他的心思,你要么换岗位,要么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级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