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科举时的“人生法宝”

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而曾国藩是最值得普通人研习的对象。

曾家上500年没有光耀门楣之人,基因并不优良。但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一、奠基者——祖父曾玉屏

曾玉屏是一个传奇之人。

他少时家境普通,但喜欢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华丽的衣服招摇过市,以为这就是成功,实则为“浪荡之人。”

一天,他在酒楼喝酒,听到一个老头偷偷对自己孙子说:“这个人是老曾家的,你可千万别学他,总有一天他的家会败在他手上...” 曾玉屏听到后想“原来别人都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如此不堪”。

于是,他卖掉马屁,脱掉华服,回家勤奋务农,终于将家庭变成殷实的小康之家【刚烈】

家庭殷实后,他就想"我们老曾家也该在科举上进行突破”。他于是就请了最好的私塾先生,给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和曾国藩教育。曾国藩5岁开蒙,8岁读完五经,9岁填八股,14岁科考。

二、曾国藩的挫折

科举一途,路径甚不好走。

老曾家变成了湖南湘乡的笑话,因为父子同考场,屡试不中。

曾麟书连续16次科举不中,终于在第17次战斗中才勉强中秀才,而这时他已经43岁了,仕途无望,也就仅仅是一个安慰奖。

这次却是曾国藩第6次陪父亲“赶考”,他获得“悬牌批责”(负面表率,以儆效尤)的结果,主要评价是“文笔尚可,文理不通”,发充“佾(yi)生”(一种乐舞考生)。

三、曾国藩的对策

“佾(yi)生”被曾国藩视作奇耻大辱。

他于是分析总结自己学习的经验教训,为何会“文理不通”。主要原因是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不对。

曾麟书读书很【坚韧】,要求曾国藩:
1、不读懂上句,不摸下句;不读懂第一本书,坚决不摸第二本;
2、不完成学习任务,坚决不睡觉。

这本身对意志的培养是好的,所以文笔尚可,但通过逐股比较其它好文章发现,自己写得四平八稳,缺少灵气,注重局部打磨,缺乏大局贯通和整体气势,因此鲜有打动人心之处。

找准问题,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就是后面一路开挂。
1、22岁,第7次科考,中秀才;
2、23岁,恰逢乡试,中举人,是为“联捷”。随后第二年春天会试失败,否则就是“连中三元”。
3、28岁,会试中三甲“同进士”,但在随后的朝试中,以极低的概率被点“翰林”。而整个清朝平均中进士年龄为38岁,其比整体年轻了10岁。大好前途,一片光明。

四、启示

1、“逆商”。屡试屡败不可怕,要有抗击打能力。
2、“尚拙”。拙而谦虚,拙而扎实,不取巧,不走弯路。
3、“总结”。跌倒不可怕,要知道自己为何跌倒,总结经验并不断提高,方是正途。

曾国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