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上提出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的注意力,同时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也自诩自己是一个终身成长者。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配我们的注意力才能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心理学家Carol Dweck在《看见成长的自己》(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提出了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拥有成长型心智的人关心的是进步,他们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而拥有僵固型心智的人更在乎自己看起来怎样,是否显得聪明,而不关心是否真的掌握了。作为把成长当成人生第一要务的人来说,我们应该首先具备的是成长型的心智,不怕错误和失败,否则我们会把自己困在外界的标准上,别人的眼光上,难以行动和成长。
之前在TED上看到一个演讲叫做“如何能把你所关注的事情做得更好”(How to get better at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演讲者Eduardo发现高效的人或者团队都是具备成长型心智的,他们会在学习区(Learning Zone)和表现区(Performance Zone)两个区域转换。普通人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了表现区,例如工作上,在这个区域你不能犯错误,因此你会看到大多数人在工作了很多年之后,依然不会有太大的进步;而那些高效的人会把一部分时间放在学习区,这里允许犯错,只有学习和不断的犯错才能够让一个人快速的进步,因此要把事情做得更好就需要允许自己犯错,要给学习区留出时间。把自己的时间很好的分配到学习区和表现区上才能够成就更好的人生。
从Eduardo的演讲中和笑来老师的很多概念中我受到启发,为了让自己的注意力使用的更有效率,有更好的成长,我把自己的活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注能力提升的活动,一类是专注价值创造的活动。我们在学校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主要专注的是能力提升的活动,进入社会工作以后更多的是专注于价值创造的活动。我发现工作了很多年以后,自己的能力提升的很慢,这也是因为离开学校以后,主动的去参与能力提升的活动少了,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了价值创造的活动上,主要是工作上。
价值创造活动就是把在能力提升活动中锻炼出来的能力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巴菲特说过只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行事,虽然他是针对投资来说的,但是对我们平时做事情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价值创造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做事情,而能力提升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拓展我们的能力边界,让我们有能力做以前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性。
能力提升的活动主要是由两部分的活动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学习方法的学习,包含的认知原理和学习方法论的学习,第二部分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践行。学习方法的学习也就是笑来老师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会加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一个践行,而通过这两部分的活动,最终会快速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
根据对犯错容忍度的不同,可以把价值创造的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风险的价值创造活动,一类是低风险的价值创造活动。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低风险的价值创造活动因为对错误的容忍度比较高,因此可以将这些活动和能力提升活动中的践行活动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这就把需要串行做的事情并行化,可以进一步节省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使用效率。
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当然就可以突破自己现有的瓶颈,通过价值创造活动创造更多的财富,让自己的时间更值钱,这样就能够购买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注意力,把节省下来的注意力投入到能力提升的活动上来。于是在能力提升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成长就会非常的快。同时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自己自信心的提升,这样会让自己更敢于面临新的事物和挑战,不会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注意力了。
最后我们的问题就变成如何在能力提升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之间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比较难,因为如何分配实际上和每个人所处的年龄阶段有非常大的关系,总得来说工作之前我们在能力提升活动上投入的比较多,工作之后在价值创造活动上投入较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平衡一下花在能力提升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上的时间,来达到最佳的一种状态。通过记录时间来间接的测量自己的注意力开销,进而评估和调整在这两方面的投入。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很重要,而且我觉得创造价值能够让人更快乐,也能间接促进个体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