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看得见
张爱敏
学校制定教科研条例时,特别启动了“人人听我,我听人人”的听评课模式。作为语文教研组长,我也给自己加压,每周观察一位语文老师,并听她一节课,然后反思一个问题,写一篇随笔,从而使语文组的常规教研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听评课的意义与价值。
今天上午第一节是陈老师的课,课题是《列夫·托尔斯泰》。因为未来得及打招呼,去时陈老师正在板书课题,书写生字词,粉笔字基本功真的很好,刚劲有力。我没有惊动她,悄悄地从教室后门进去坐下来。学生都在默读课文,估计老师已布置了。
板书完毕,陈老师走下讲台看见我,小声说:“张老师,这节是预习课,不讲课。”我笑笑点头,心头有一种期待,期待预习课的样子。
此时此刻,学生依然在默读。老师在教室里踱步观察学生,但没有交流和督促。我站起来,轻轻地走到某学生身边,翻阅他们的课本,以期发现自己想像的模样。很快,我失望了!学生课本很卫生的样子。仅有段落序号,课后读写中抄写了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字词,有两个学生书上有一两句段意,有一个学生正拿着资料书抄写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还有两个学生在读第五课《我的童年》,有两个学生在窃窃私语。于是,我回到了座位上,在记录本上写下四句话:
1.让预习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力求不动笔墨不读书。
2.一遍默读,扫除阅读障碍,勾画字词并积累,即会读会写会用;
3.二遍朗读,读通读顺读出文意,圈点批注,提炼关键词句;
4.三遍思读,质疑探究,主旨表达,写作特色,作者情感。
此时,陈老师又在黑板上板书预习任务并提示大家思考一下。
思考:
(1)全文共分两部分:每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
(2)本文大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接着,进入预习检测环节。陈老师强调字词的音形,并提醒学生识记积累,生齐读后,陈老师说了一句“等有时间听写一下”。此时我在笔记本是批了一句“为什么不当堂检测呢”。
课堂在继续,老师提问学生,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关于茨威格,并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很感兴趣。此时,我在笔记本又批了一句:此环节置于导课环节,读题目《列夫·托尔斯泰》,他是谁?生说师补充,故事形式,如:伟大形象,茨威格的评价,最美的赞誉等。学生兴趣盎然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传主。当学生走进课文却有了心理反差,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吧?这时“欲扬先抑”及时引人。
课堂依然在继续,回到了刚才的两个问题上,学生回答到外貌和眼睛,,然后老师提示学生在文中找,须发、轮廓、表情给予总结。但此时此刻依然没有听到读书声。
课后与陈老师交流,既然是预习课,预习什么?任务要明确,过程要落实,实施要到位。就把刚才的思考与建议与陈老师分享,一步一步来,走一步再走一步。预习了吗?圈点批注来说话。一句话,让预习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