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是日本小说家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大部分发表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扉页对此书的介绍是“专治文艺青年的'纠结虚无'症,疏肝理气,药到病除。”
其中,前几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以小说的形式来诠释和解读中国哲学,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吸引我的是第一个故事,与书名一致,来源于唐传奇作品《人虎传》。
故事的梗概是:陕西人士李征,学问渊博文采出众,但自恃甚高,不屑于做小官,而想以诗成名。辞官后生活窘迫,愿望又无法实现,终至发疯变成一只食人猛虎。一日夜,其好友袁傪与其相遇,李征与袁傪详谈之所以变成老虎的原委、深刻剖析自己的内心,直至黎明一人一虎分别而去。
最让人产生共鸣、不停思忖的是李征对自己厄运的分析,认为是怯懦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在作怪。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这句话戳中了多少人矛盾的内心!在读者笔记里有人引用了两句话。一个是三岛由纪夫的“我一边幻想自己身上生出无遮无拦的双翼,一边强烈地预感我这一生恐将一事无成”。另一个是罗翔老师说的:“要么努力到出类拔萃,要么就懒得乐知天命,最怕你见识打开了,可努力又跟不上,骨子里清高至极,性格上软弱无比”。自卑与自负同在。
很诛心对不对?为什么这本书专治“纠结虚无”症?如果自认为有天赋,自己很能很行,那就赶紧好好行动,用成绩去证明自己;如果觉得自己还差很多,更要下苦功去弥补和雕琢自己。但行与不行都在犹犹豫豫、磨磨蹭蹭,能力不足却自尊自大,最终会不会变成李征的模样,人不人、虎不虎呢?就像李征对自己的一针见血:
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才华远逊于我,却凭磨砺精进而卓然成家的诗人,不知凡几。
很多人的想法是,即使自己做不了顶尖的最好,也不愿意落在别人之后,特别是与自己周围人比较,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别人抓住了机会,走在了前面,先想到的不是他或她做出了多少努力,而是自己不走运,有时还要来个“酸葡萄”理论。不甘平庸,却又不思进取,不断自我拉扯,又痛苦不堪。
常听到有人说:“如果我有**的条件,我肯定做得比他好。”“如果我在那个职位上,一定能做出更好成绩。”“如果……那么……”自命不凡,看着别人风生水起,自己却一事无成,嘴巴里还不甘寂寞,来个自我安慰。可能相信自己是“美玉”,却不去下苦工雕琢,只能是羡慕嫉妒,满足一下可怜的自尊心。
其实,美玉又如何,瓦砾又怎样,各有各的作用,有其不同的存在价值。与其在怀疑中虚度时光,不如铺下身子实实在在去做事、去验证;与其深陷自我矛盾,不如抓住当下立即行动。
李征还有一句话:
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想起了在某公号测过的心里隐藏的内心猛兽测试,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只猛兽,或狮子、或老虎、或鲸鱼……伺机而发,与人性共生。它是构成自己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有着强大的力量,能成为自己独特的魅力点,但也可能成为生活的潜在风险,有着负面的能量,需要引导。
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是冲突的,李征把自己的外形变成了与内心一致的模样,遭到反噬,驯兽反被兽驯。
接纳自己的一切,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动作;然后去行动,活在当下。我们需要御兽前行,掌握主导权,实现平衡和整合。
一个字:干;两个字:做事;三个字: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