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去不返的时光里,过去、现在和未来宛然熔铸一体,它们在当下汇合,像秋日清晨村东小路边茂盛的野草上湿漉漉的露水,折射着回忆和期望,却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短暂的“现在”呈现。
朋友边吃着我做的卤面边交口称赞。我在得到即时满足的喜悦的同时,思绪瞬间联结到将近30年前的小城,在一栋建有三层的商场大楼侧面及后院,一个接一个挤满了小吃摊,一只火苗腾腾的炭炉,几口大小不一的铝锅,数个塑料小凳,几张木板饭桌,中间留着的不宽的通道上,各个小吃摊的老板几乎脸贴脸地对来往的行人询问,吃不吃饭?
偶尔在中午课后,饥肠辘辘的我会步行几百米,到小吃摊间转悠。其中几家除了卖烩面外,摊前还放着一只很大的铁桶,桶里盛着漫过桶口堆积成小丘的卤面。红通通的面条闪着油亮的光泽,中间夹杂着切成小段的蒜薹。铁桶仿佛笼罩在神秘的光环里,散发着温暖和浓郁的香气。看到有人近前,摊位主人用充满食欲的语调喊起来:热卤面嘞,5毛一碗,米汤不要钱!
沿着通道往里走,听着一遍又一遍的召唤,我忍不住舔了舔嘴唇,在一家摊前坐下来,要来一份卤面,一碗米汤。然而那油亮红润的卤面吃到嘴里竟粗糙生硬,温暖和浓郁的香气杳无踪迹,只不过是一碗温热的咸味的不见油腥的面条。我懊恼至极,只好硬生生吃下去。
然而我不长记性,或者是不服气,认为运气不好而已。再来时还是经不住诱惑,断断续续吃了另几家的卤面,才彻底死心。从此对卤面再没有一丝的食欲。
工作后时常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烩面、烩饼、粉浆面条、胡辣汤,唯独对卤面没有起过念头。有一年回去后到伯父家吃饭,伯母忙忙碌碌一上午,中午端出一大锅卤面。油亮的细细的面条、切成小段的四季豆、细碎的肉块、分散均匀的黄豆芽,让我不能与数年前的画面嵌合。但毕竟是卤面吧?我带着并无期待的心情捡起夹杂着豆角的一簇面条送入口中,一种只有好吃之人才能体味的愉悦瞬间充盈了我的双颊和脑海。软嫩又有韧性的面条在鲜香的四季豆、豆芽、肉丁的搭配下,呈现出一方新的天地。我忽然感到,往昔吃卤面的经历是虚妄的,我从来就没吃过。那顿饭,我胡吃海塞,吃下去好几大碗。
当我把过往对卤面的偏见告诉伯母时,伯母说,外面卖的那卤面肯定不好吃,做得不正宗不说,还缺油少腥,看起来红彤彤,那是用酱油染的色。要做好一顿卤面,首先要选好面,要用那种细细的面条,好蒸熟,还不会发硬。先把面上笼蒸,少拌一点花生油,蒸面中间要翻动一次防止结块。四季豆切成均匀的小段。要多放四季豆、黄豆芽,少放面,这样吃起来才不腻。准备好油、盐、葱姜蒜、料酒、十三香,猪肉切成细细的小丁。蒸面的同时,热油炒肉,接着放四季豆,再放黄豆芽,加水熬制卤汁取出。将蒸好的面条放入炒好的菜中,浇卤汁搅拌均匀,待完全吸收后重新放入蒸锅蒸几分钟,妥了……
毫无疑问,卤面也加入了我的乡愁。并且比起烩面、烩饼、粉浆面条、胡辣汤这些技术性更强的小吃,卤面除了工序稍加繁琐外,做起来相对比较简单。闲暇时或者烦闷时,我偶尔会就近买来食材,细细碎碎消磨半天光阴,做一顿香喷喷的卤面。渐渐地,做卤面似乎成了我最为拿手的厨艺。更为重要的是,我在满足食欲的同时,得到了受认可的心理的尊荣,也变相涤荡了我的愁绪,让我踏实走在世间的烟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