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与漫步
萩原朔太郎(日)
翻译:王志镐
通观四季,我最喜欢秋天这样的季节。不过,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共同爱好吧?原来日本这样的国度,在气候上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国家。夏季多湿气,溽暑是世界无比的,春天天空低沉忧郁,冬季对于纸糊的居家设备来说,有点寒气透人。(如住在这纸糊的家,夏天的酷热真是无法忍受。)日本的气候,只有秋天还舒适,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环境。
可是我喜欢秋天的理由,除了一般的理由之外,还有特殊的个人动机,因为秋天在户外的散步很适合我。本来我是什么趣味或嗜好都无的人,什么钓鱼呀,高尔夫呀,收集美术作品等之类爱好和娱乐,我是一无所知。围棋、将棋类虽然喜欢,与友人没有交际的我,很少会遇到对弈的对手,最终没有结果,听其自然。旅行这样的事情,我几乎不去。不是说不喜欢,办理货运和差旅费的计算太麻烦,还有住宿的旅舍也很讨厌。知道我这样的癖性的人,会想到我每天待在家中,无所事事,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读着杂志,整天呆坐。可是实际上大不一样,我除了写作之外,几乎没有在家中一呆半天的时候。怎么说好呢,我好比一条无主的野狗,终日在外面溜达。而且这是我唯一的“乐趣”,也是我的“消闲方法”。也就是说,我喜欢秋天,是因为与户外生活的流浪者一样,我们这个爱好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之前我也用过“散步”这个词,可是在我的情况下,这个词语有点不适合。何况近来流行徒步郊游之类,而不是飒爽英姿的走路姿势。在许多场合下,我既没有前行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像失神的人一样到处走动。这就是“漫步”这个词最适合我的理由了,因为我持续沉浸在沉思冥想中,我想姑息就用“冥步”这个词吧。
读后感:
也许很多老人与我一样,对外出散步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担心被汽车撞了,担心被人行道上玩滑板和平衡车的年轻人碰了,担心这担心那,结果在家成天呆坐。如果你家有一个大厅,有前后阳台,那么你还可以到处走走,浇浇花,弄弄草,一天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如果你只有一小片天地,缺少走动对你的身体是绝对有害的。
我觉得应该向那位日本作者一样,像“一条无主的野狗”那样,终日到外面去溜达。走到哪儿算哪儿,饿了吃一顿小吃,馄饨也好,小笼馒头也好;累了在路边绿地坐一会儿,喝点茶,歇一歇,然后再走。很钦佩那些全上海全世界跑的老年旅行者,他们好在夫妻有共同爱好,车马劳顿不在他们的话下。开了眼界,消耗了人民币,也不枉来到人间走一趟。我自己没有他们那样的福分,不过还好,托孩子们的福,也算去过香港日本了,国内就更不用说了。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即使是静静地活着,也另有不同于以往的活法。相比之下,从前的活法才是像一条狗吧?
作者介绍:
萩原朔太郎,早期象征主义诗人。 日本诗人。生于群马县前桥市一医生家庭。中学时代开始诗歌创作。1906年中学毕业,对音乐发生兴趣。1913年与著名诗人室生犀星、北原白秋相识。1914年和犀星等组织了“以研究诗歌、宗教、音乐为目的”的人鱼诗社,并于1916年创办诗歌杂志《感情》。1917年第一部诗集《吠月》出版,以其白话自由诗体和率直地吐露爱情的风格,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出版的诗集《黑猫》是他中期的代表作,情调颓废,反映了尼采等人对他的影响。1925年移居东京。此时出版的诗集《纯情小曲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伤和失望情绪。诗集《冰岛》(1934)、《回归日本》(1938),均系晚期作品。收在《冰岛》里的诗作,一方面悲叹痛苦的人生,同时也交织着一定程度的愤怒。萩原朔太郎处于日本资本主义日趋没落的时代,他的彷徨和苦闷影响他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但他以口语写诗,语言富有音乐感,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