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以后,家长因为孩子学习不专注、上课走神等一系列问题管教孩子,本来是关心,结果由于对科学教养缺乏了解,采用了错误方式,结果越管问题越大。基本上有四种常见管教误区:
误区一:反复说教、他律管理
这个标题让很多家长都摸不着头脑,孩子小学阶段自制力差,不管他怎么行?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很正常,孩子是得管,但是不能反复说教的管,甚至有些家长轻则吼叫,重则打骂,就是常听到的那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家长可以安静的陪同,温柔的提醒或者眼神示意。切不好唠叨,说教,否则日积月累会成为他律,孩子的学习成了看家长的脸色或态度。那么孩子在学习时的专注点就不在学习上,而是家长身上。你管他就学,你不管他就不认真。无论是未成年的学习还是成人后的工作,总归都是孩子自己的事,若想让孩子具有良好的注意力和专注的品质就要让孩子形成注意力自己管理的习惯。
误区二: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总是会听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懒惰”不肯看书;“马虎”总会漏字错题......类似这种不客观的评价都是贴标签。
我们一定不要随便给孩子下评价,特别是负面评价,一定要慎重。比如:“你能不能用点心?”这种负面情绪的语音可以换成“你这次马虎了,下次注意什么什么是不是就好了!”
如果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标签,那么尽量去贴一些正面标签,去引导孩子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孩子的注意力也会跟着家长的标签去定位。
误区三:滥用“别人家的孩子”
比较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没有分辨率。听到“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他好,孩子感受更多的是打压、贬低而不是鼓励。
误区四:只在学习时重视注意力问题
注意力的好坏在学习时最明显,所以家长只会在孩子学习时关注注意力问题。但实际上,孩子的注意力发展不仅仅来源于学习,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严重,比如孩子独自玩的时候,是否经常被打扰;吃饭时,是否会一边玩一边吃,一边看电子产品一边吃;平时是否经常在孩子耳边唠叨或提醒等。
在学习时,除了关注和调整孩子的注意力,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规范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多做一些有助于注意力发展的活动,比如家务劳动、体育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