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写就会遇到'自己'的书"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文质老师在第6期写作研修班上,作主题为《新手如何出版自己的书》分享时提到的。
除了这一点,他还分享了以下几点:
要费尽心思把“想法”变成思想
扬长避短在写作上是必须的
要写到一定的量再找人作个指点
想方设法与出版社的编辑做朋友
书有很多种出法,总有适合你的
书是“决心”的产物,而不完全只靠才华
运气已在你这一边,剩下的全靠力气
不管是从字面上看,还是仔细听张老师的分享。后面几点显然干货更多。但我特别关注了这一点,可能跟我现有的状态关系较大吧。我们读书,很多时候是在读自己。同样,我们听讲座,我们看世界,很多时候都戴上自己这副眼镜,有所选择地听,有所过滤地看。
张文质老师的弟子中,有像钟杰老师,像孙明霞老师一样领会特别快,行动力特别强, 特别有成就感的。也有像我一样,前进速度特别缓慢的,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看不到目标的达成,而陷入自我怀疑,有时还止步不前的。这种时候,就需要有一位你特别信任的人,或者是你所敬佩的人,用确定的语气,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你,你一定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回顾自己的写作史,平心而论,我在写作上的进步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从以前的不知所云,羞于表达,到现在的基本上能我手写我心。能用文字,为自己的生活留痕;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用文字,助力自己的教学……
从以前的害怕别人知道,我课余在阅读,在记录。到现在的,敢于把自己的文字在个人公众号上推送,并分享到朋友圈。我慢慢地接纳了自己,我也在勇敢地表达着自己。通过文字,让更多的人看见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以前从没想过。两年前,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认真观察,用心体会,认真思考,用心书写,沉潜5年后开始主动投稿。当时想的是,写一篇一篇的文章。
去年国庆节,参加完张文质写作研修班,心里便萌生了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的想法。也照着导师分享的方法,翻阅自己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计划着书写的主题。
看着一起出发,一起同行的朋友,进步非常快,成就非常多,出书也并非难事。反观自己的状态,便有几分着急,有几分自我怀疑。便多了一份焦虑。
焦虑还没解除,便进入了另一种状态,什么事都不想做。
今年非常特殊,三位较亲的人的相继离世,整个人都松垮了下来。以前觉得很有意义的一些事,似乎变得与我关系不大,做很多事都兴致不高。
以前是主动找着事做,能帮就帮,现在很多事能简化就简化,能推就推,能不做就不做。
以前不管参加什么活动,我一般都会马上记录,及时反思,紧张地输出属于自己文字。现在更享受安静地听,默默地看。偶尔记录,也是只言片语。特别有写的冲动,才会动笔书写。就算要动笔,也不会着急,任由思想及文字慢慢地流淌。
此时回顾这些点点滴滴的现象及感受,也说不出是以前的好还是现在的好。顺其自然吧。
回到本文的主题,我相信张老师所说——你一直写就会遇到“自己”的书。
我相信这个"你",也包括我。
写,从2020年9月1日开始,我一直没有停过。不管质量怎么样,这份持续的练习是真,这份语感也在。我相信,只要我回归初心,慢下来,不断地写,总能找到自己的味道,找到独属于自己出书的那个点,一旦找到,出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昨天写了一篇听钟杰老师讲座后的心得体会,钟杰老师看到后,特别强调,那8本书稿并非同一年写成,而是她多年积累的成果,只是在同一年整理而成,同一年交稿。
听她这样的强调,我忽然想到一个词"厚积薄发"。我心中的写作超人,我所景仰的女神,一年有如此大的成就,都是因为她前期的高质量的积累,何况是我呢?
大树有大树的伟岸,小草有小草的清香。不用羡慕别人所拥有的,只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用好自己所拥有的。让自己有的东西很好地发挥它的价值即可。
这次钟杰老师和张文质老师同时强调了"扬长避短"这个观点。扬长避短远胜于取长补短,不要过分纠结于自己的短处,而要善于展现自己的长处。
照着自己的节奏走,坚定地前行,独属于你的庆典一定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