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过一次《悉达多》,没读懂,止步于本书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两天再次阅读,读起来仍觉不易,有些字句需要反复阅读。
不得不承认黑塞的文字,充满智慧,他说智慧是不可言传的,智者试图传授智慧,总像痴人说梦。或许这是对大智若愚的诠释,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变了味。
读的过程中,和刚读完,一直在思考,这本书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久久不得其所意。后来继续思索,发现这是一本追寻自我、自我救赎之书。
高贵的婆罗门不顾父亲的反对,放弃如鱼得水的生活,和好友乔文达踏上苦行僧的沙门之路。再好的友情,都有分别的时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为之要去的地方。乔文达选择追世尊随乔达摩的徒弟,虽然当时的他或许只是在随波逐流。而悉达多早已参透信仰,思考、等待、斋戒成为了他入世的三大法宝,他踏上了另一条不寻常之路。
他将自己比作孤星,他将世人比作幼稚小孩。他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对“我”一无所知,于是带着三大法宝,开始了对世俗的探寻。他一路追寻七情六欲与名利,得到了名妓迦摩罗的爱,又或许从未真正得到过,得到了富商迦摩施瓦弥的提拔。得到尘世的最高“荣誉”,迷失自我,又失去它们,又或者是它们失去了悉达多。
这种“得到”、“迷失”、“抛弃”的桥段,令我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的男主角查尔斯·思特里克兰特,他放弃美好的生活,抛弃妻子,选择了艺术和放任自我。当时看完对他的行为愤愤不平,如今竟有些理解,他有什么错呢?不过是追寻自我。
和昔日好友乔文达重逢,与倾听者船夫瓦酥迪瓦重逢。好友和船夫都没认出穿戴整齐的悉达多,悉达多则尊称他们为“老师”,再次重逢,乔文达等待陪伴昏迷中的悉达多,瓦酥迪瓦收留了遗弃世俗生活的悉达多。乔文达教会他继续修行与前行,瓦酥迪瓦教会他倾听与放手。
悉达多特立独行,有思想,懂等待与斋戒。他唯一的缺点是不懂爱,他从未真正爱过他的父母、爱人、导师、世俗的一切。直到遇见他的儿子,他拼劲全力去给予、等待、关爱,却始终事与愿违,儿子越发叛逆,与他背道而驰。无奈中,他选择了放手,儿子消失在视野。瓦酥迪瓦的感化下,他理解了人世间的爱,他的人生也因此圆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向往,这样的道路不应该被阻挡,尽管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人生的枷锁》中所信奉的是:不必刻意追求的人生。此书表达的是,要追求,追求心之所往的人生。
佳句摘抄
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
在世上,我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我’,莫过于悉达多
高天河流飘逸,森林山峦高耸
当人单纯、觉醒,不疑专注地穿行于人间,世界何其隽美又妩媚!
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
真正地去生活、去劳作、去享乐,而不只是一位旁观者。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他把自己比作孤星,把孩童般的世人比作落叶
智慧无法言传。智者试图传授智慧,总像痴人说梦
一个人的宝藏与智慧,在他人听来却是愚痴,连这我也认同
或许正是言辞阻碍你获得安宁。
印度是沉醉于上帝的国度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