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号角吹响 “十五五” 启航的集结令,回望 “十四五” 收官的壮阔图景,组织工作始终是贯穿发展全局的 “红色主线”。从科技创新的突破到民族团结的交融,从社会稳定的筑牢到经济发展的跃升,组织优势的充分释放,既书写了过往五年的历史性成就,更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十四五” 收官:组织引领下的成就答卷
党的建设锚定方向,筑牢发展 “压舱石”。“十四五” 时期,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强化,各级党组织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江西等地探索 “产业链党建” 模式,以 “党建链” 串联 “产业链”,让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率持续提升,印证了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干部人才精锐出战,激活发展 “动力源”。通过建立 “一线练兵场”“实绩论英雄” 等机制,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数据见证成效:2024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 3.6 万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48%,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世界第十位,这背后正是 “高校 + 园区 + 产业” 融合的人才培育体系在发力。
多维发展齐头并进,绘就和谐 “同心圆”。经济上,货物贸易连续 8 年世界第一,外资提前半年完成 “十四五” 目标;社会层面,基层治理 “最后一米” 不断打通,党群服务站延伸至小区院落;民族团结工作深化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共同筑牢了国家安全屏障。
“十五五” 启航:组织工作聚焦中心谋实策
以 “干部铁军” 护航产业升级。全会《建议》将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置于战略任务首位,组织工作需精准对接需求。要深化县乡换届研判,选优配强产业领域党政正职,把项目攻坚、科技攻关一线作为干部考核主阵地。通过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与 “能上能下” 制度,让干部敢闯敢试,为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五年预计新增 10 万亿元市场空间)与新兴产业壮大注入 “领导力”。
以 “人才引擎” 驱动创新突破。围绕 “科技自立自强” 目标,组织部门要打好 “双招双引” 组合拳:聚焦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引进领军人才团队;深化校地企合作,推动 “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地方”。落实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解决住房、教育等后顾之忧,让人才集中精力突破 “卡脖子” 技术,呼应全会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的部署。
以 “党建引领” 畅通发展脉络。一方面,推进基层党建与治理融合,在城市以 “友好社区” 吸纳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在乡村通过 “强村带弱村” 壮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扩大开放领域党建覆盖,围绕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自贸区、经开区建强战斗堡垒,让党建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的 “强磁场”。
精神践行:组织路线服务发展大局
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既是 “十五五” 规划的总纲领,也是组织工作的施工图。从 “十四五” 的成就来看,组织工作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面向未来,更要以 “时不我待” 的紧迫感,把政治标准贯穿选人用人、把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育、把群众路线落到基层党建。唯有如此,才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牢、动能更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