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问:“‘思无邪’①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
先生曰:“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更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①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有人问阳明先生,孔子为什么说“思无邪”三个字就能涵盖《诗经》三百篇的含义呢?
阳明先生回答说,岂止《诗经》的三百篇,六经也是可以用“思无邪”三个字涵盖的。甚至穷究古圣先贤的话,也是可以用“思无邪”三个字涵盖的。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程颐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之前说过的“修辞立其诚”,诗人要有真性情才能“文以载道”,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孔子认为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这里的“兴于诗”第一层意思是指“思无邪”的“诚”,第二层意思是“兴于诗,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朱熹《集注》。
在阳明先生看来“思无邪”就是“致良知”,就是诚意功夫,就是“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
《老刘讲论语》——为政第二(二)关于“思无邪”内容摘录:
“思无邪”说到底还是个“诚”字,是非判断都是出于法天则地循理而行,自然就会“思无邪”。如果不能做到这个“诚”字,就是“思有邪”了。
“诚”是合内外之道,表里如一的。仅仅“行无邪”是不够的,一定要思无邪。只有心念发动处的“思”是正的,内外才会一体,不会出现表里不一的事情。
三百篇之作者,无论是孝子忠臣,怨男愁女,表现在《诗经》的具体章节上,都是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诗人作诗都是发自性情的,情性是从“正”发出来的。“思”就是情性;“无邪”就是正。从这个角度说,诗三百篇都是出自情性之正,这是三百篇诗歌的共同点。
好的诗歌在吟诵歌唱的时候,能陶冶情操,引出人心中光明的一面;不好的诗歌作用刚好相反,会引出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思无邪”是《诗经》立教的根本所在,三百多篇诗歌中歌颂的美好都可以效仿,这些诗歌中抨击的丑恶都是可以引以为戒。读的人能“思无邪”才是《诗经》的意义所在。
《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这些事情是人类社会必然存在的,特别是男女之爱,但不能乱来,不能妨害风化,要有限度,有秩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运行的健康秩序。
圣人删述六经的标准是天理,对《诗经》的删改整理等等,也是同样的标准,六经中其他的经不必特意强调“思无邪”,但《诗经》由于体裁的特点需要特意点出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