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周岭的姊妹篇,总体感觉,《认知觉醒》侧重于人的内向成长,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处世心态,《认知驱动》则侧重于人的外向成长,即做成一件事的心法、技法,两本书的讲述循序渐进,读起来就像是在一位智者的带领下,缓缓走向更高的台阶,最后站在高高的平台上,阵阵清爽怡人的风迎面而来,此时此刻,内心笃定从容,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仿佛一切都清晰了,也许,此时此刻遇见这本书,便是最好的开始,只要努力改变、坚持不懈,人生定会有更加绚丽多彩的模样。
一、培养“可复制”的本领——财富自由的必经之路
挣钱并非易事,但当我们有了“复制”这项技能之后,真的可以实现“躺着赚钱”。当我们听一首歌、看一本书、浏览一个短视频,其实都是付费的过程,而创作者则是“躺赢”。面对无休无止的上班之路,时常梦想实现“财富自由”,但反观眼下,自己依然要靠每月的工资维持生计,要靠“自己的时间”换取“工资”,这便是“复制”和“转换”类职业的区别。所以,要想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自由,那么就要创作出对他人有价值的作品,前期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一旦发布出去了,有了受众群体,那么我们的收益就能持续增长,这和经济学的“复利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主动降低期待——领悟孔圣人的智慧之道
《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自己到了十五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干成一件事(我之前总以为是三十岁就要成家立业,这是不对的);那么到底要干什么事呢,到了四十岁才不疑惑,开始目标坚定、努力奋斗;到了五十岁,发现自己虽然努力但并未干成事,才知道这是天命;因为理想没实现,所以各种埋怨耻笑的声音就来了,到了六十岁时听着这些话时不再心烦意乱,已经能够保持内心平静;到了七十岁,孔子说话做事已经能够随心所欲、逍遥自在。
这便是大圣人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描述,要知道孔子的思想跨越千年风沙依然能够影响至今,他的成就可谓伟大,但他对自己一生的描述却显得这般平常,当然肯定是有谦虚的成分在里边,但却给我们这个时代浮躁的内心多了一抹安慰。我们享受现代社会先进的科技、舒适的住宅、怡人的风景之时,却也在默默承受各种压力,然后总是感觉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拼了命的学习、赚钱,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忙忙碌碌却好像并无大的长进,然后内心郁结不可自拔。如果细品孔子的一生,我们便可知道,人的一生不必过得太过匆忙,不必抱怨一年级的孩子不努力学习,毕竟孔子也是十五岁才知道发奋读书的;不必抱怨人到中年依然没有实现人生目标,毕竟孔子到了五十岁还觉得自己壮志未酬;不必总是活在他人纷纭的评价中,毕竟孔子这么伟大的人也要直面流言。
三、保持适度的难受——成长途中必然承受之痛
能力三圈理论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边缘,学习那些跳跳就能够得着的内容,从而让自己的认知舒适圈不断扩大。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压力圈(不愧是底层逻辑),人的生活既不能承受太大的压力也不能沉迷于舒适安逸,适度的压力能够激发斗志、让人精进不止。这里让我感触很深刻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有一天实现财富自由,这样就可以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但如果真的放纵自己,不思进取、不再运动、不再学习,那么可能体能会逐渐衰退、知识储备逐渐遗忘,原来处在舒适区的逐渐移到困难区,如果有一天生活发生变故,我们就要奋起直追,巨大的压力会让我们焦虑至极,陷入人生低谷,想重回高峰,就要再次奋力拼搏。
这也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新闻,一个女子经过努力已经存够300万存款,每月的理财收入就有8000元,于是毅然辞掉工作,过上了随心所欲的生活。如果这位女子想持续成长,那么我想她应该在闲暇之余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比如她喜欢阅读,就应该每天坚持读书、输出作品,或者可以做个自媒体,找到自己人生的另一条赛道,在享受惬意舒适的同时也能收获充盈多彩的人生。如果这位女子就此过上安逸享乐的生活,停止成长,那么长此以往,她的身体机能、脑力水平就可能退化,或者脱离社会,与爱人聊天缺少共同语言等,终有一天他要重新走上职场的道路。
所以,跑步时跑到有些气喘、阅读读到有些烧脑、写作写到有些力竭,当达到这种有点难受的时候,那么说明我们可能正处于舒适区边缘,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能坚持跑的更远了、专注阅读的时间更长了、沉心写作的精力更充沛了。人的惰性是很强大的,我们要保持清醒,学会主动跳出舒适区,通过持续输出和创造给自己加压,无论身体、技能还是认知,只要有作品的引领、反馈和激励,我们就会乐此不疲。
三、打造人生B计划——幸福人生的必然选择
主业占据了我们人生大部分时间,那么其他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呢?如果是选择看新闻、短视频、玩游戏,让手机占据自己有的闲暇时间,其实我们收获的只是即时的快意,并没有带来任何价值和成就,过后很可能会觉得虚度光阴、空耗生命。
所以闲暇之余,有必要打造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你有一件只要有空就会想着去做的有益又有趣的事情,可以是写作、跳舞等等,那么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就可以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持续精进,这个B计划就会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张王牌。此外,这个B计划可以和自己的主业相互补充,试想一个工地小伙秀出一段酷炫街舞、一位作家跳出一段动人舞蹈、一个性情内向的人弹出一段优美的钢琴曲,这样的画面你肯定会由衷的惊叹并给出热烈的掌声,这绝对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有魅力的人,他的人生也一定是绚丽多彩、幸福美好的。如果在职场中,我们在主业之余还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技能,那么无疑这会是加分项,绝对是能增加个人竞争力的。
刚开始着手B计划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是门外汉,前面已经有那么多行业专家了,那么自己怎么能做好呢?其实跨界有跨界的好处,既然不是业内人士、没有身份标签,自然没有任何思想包袱,这会让我们的手脚没有束缚、思维天马行空,更能保持难得的好奇心探索未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获得新发现、取得新成就。
四、调动多维感官——有效学习的制胜法宝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阅读的重要性,但是阅读其实只是调动了思维这个单一的维度,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没有让其他感官参与进来,这些知识和道理就会成为摆设,只有内化了、吸收了、实践了,知识才能转化成智慧。拿背英语单词这件事来说,高中时,老师常说要边读边记边写,我那时候觉得写没有任何意义,我读出来、拼写出来不就行了,如果那时候老师告诉我,背单词只是调动了视觉、语言的刺激,如果再加上手写,那么多维度的感官就会让大脑记忆更深刻,兴许我就会边看边读边写了,可惜这个道理现在才明白。
此外,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却过的风生水起,那么他走的很可能是另外一条路——“见世面”。一种可能是“在实践中学习”,他在社会这所大学中,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丰富的阅历已经让他学习了很多方法策略;另一种可能是“和高手过招”,就是与行业内的专家交谈,对方的知识见解、言谈举止、表情修养等已经让他得到多感官、多维度的刺激,这比读书见效更快、更直接,所以读书并非成功的唯一路径,读书需要漫长的积累、转化方能见效,我们要有耐心,只要能把知识付诸实践,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五、主动做成一件事——精彩人生的必经之路
作者从目标、周期、方法、策略四个方面详细讲述了如何主动做成一件事,其中给我触动比较大的是前两个方面。首先来说目标,人的驱动力分为两种:逃避痛苦和追逐快乐。穷苦山区的孩子拼命读书只为走出大山,奔赴外面精彩的世界,这种努力学习的驱动则是来自逃避痛苦,而等到有一天他的愿望实现了,再去追求自己儿时画画的梦想,这时他的目标则变成了追求快乐,画画会让他内心愉悦,只要一有闲暇时间就会拿起画笔,勾勒出内心憧憬的画面。同理,中国女篮赢得比赛的驱动力从一心想“赢”、为国争光到享受体育运动本身、为打球而打球也是完成了从痛苦驱动到快乐驱动的转变,很显然,痛苦驱动下,人们是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包袱不可能持续很久,而快乐驱动则是能给人带来持久快乐,可能这一生都会愿意为此努力付出、乐此不疲,所以在当今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我们找寻自己人生目标的方法,便是聚焦到自己心甘情愿付出、能让自己持续快乐的事情上来;在培养孩子兴趣时,也应该着眼于孩子喜欢学、愿意付出的方面,把长处放大、做强,而不是拼尽全力补短板、学到力竭直至兴趣全无,毕竟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而沉醉于快乐的事情最容易让人闪闪发光。
再说周期,“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乍一看,觉得这个周期很长,学习跳舞一两年就够了,但肯定是会而不精,要想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必然是需要7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练习,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技能时,要沉下心来,付出更多的辛苦的汗水,如果是一个跨界过来的,起码让内行人看着也觉得很专业,这才算是真正培养了一项技能。如果把7年时间放在人的一生来看,那么如果你现在40岁,可能有时间再去培养四五个技能,比如学习编程、写作、外语等等,这样想来立马觉得从现在开始努力还不晚,还能做很多事情,原来人生还有这么多可能。的确,只要开始努力,一切都不晚,褚时健74岁出狱种橙子、山德士上校66岁创办肯德基……有梦想,只要开始了,就有成功的可能。
内容摘录:
1、特雷西·麦克米伦:在和别人结婚之前,不妨先和自己“结一次婚”。
2、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3、有时候,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理性,而是因为我们不够感性。
4、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5、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感受好处,体验当下愉悦。
6、一旦我们找到那件茶不思、饭不想都愿意去做的事,我们的生活就会自带平和、专注、高效的属性。
7、书写是锻炼深度思考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8、假设是进步的开始,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9、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就是痛苦和无聊。当我们成功远离其中一个死敌的时候,也就在同等程度上接近了领一个死敌,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或强或弱的摇摆。
10、读书并不是人生成败的分水岭,那么真正的分水岭在哪儿呢?答案也是两个字:维度。
11、单纯的阅读只是调动了思维这个单一的维度。真正的学习绝不仅仅涉及思维这一个维度,它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
12、罗尔夫·多贝里在《明智行动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知识有两种类型: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和非语言描述的知识,我们往往过度地重视了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请你把对文字的敬畏放到一边,从现在开始停止阅读,做些可能失败的尝试。
13、与高手交谈、在优秀的环境中生活、实践,都是更好的学习方式,比单纯读书要强。
14、你想养成习惯,那就让习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你想培养技能,那就让技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15、漫画师戴维·萨拉奇诺连环漫画《11辈子》: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16、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