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了一本书,收获了些想法。
前几天,一位朋友的朋友,无意间注意到我在读的一本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书《梦的解析》,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对这书较为感兴趣,于是借去读了。在不几天后,问及了一个问题,“这书我没有Get到主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我本想回答:这本书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该书引入了“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描述了费洛伊德的潜意识的研究理论,是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
但是,当时一想,应该是她还没有读完这书,我说这么多,会不会有种剧透的感觉,或是我总结的东西不是那么很到位,会不会让人对此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于是回了一句:“为什么非要Get到主题呢?”。似乎是这句话有点意思,这位友人还放到了朋友圈中再次提及。于是我大方了一把,把这书赠送啦。
想想这每一本书,能被出版流传,必是有着作者自己的想法,也一定是被更多人接受才会再印,无论是科学知识,哲学道理、管理理念、技术革新,写出来分享的人一定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得到他的主题。而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是不是看几段或者读一遍,便可以得到其主题呢?如果这么简单,为何作者又要用这本书里这么长的言论来说明呢?我们得到的主题,其实就如我总结上述那本书一样,其实,并不是那么精准或是全面,只能是从我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上来进行一个阐述。我喜欢读书,能把自己感觉好的书分享给别人,让人结一本好书的缘,是个好事。豁然感觉,这送书比读书看来还要有价值啊。
收了一款茶,悟出来些道理。
没过几日,收到了一份意外的小礼物,产自西湖狮峰山的明前龙井茶。是这位与我的那本书结了缘的朋友的回赠,而且是自己的茶堂的出品。我本对茶的好坏不是很懂的一个人,各种茶也喝了不少,也常常会故作看透世事的说,这茶哪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茶,只是喜欢不同口味的人而已。
在感谢的时候,友人问及喝出了什么味道吗?我于是反复细致的喝了好几口,喝出了些栗子味道,但想想这茶毕竟是好茶,这问题应该没那么简单吧?怕说错了,被人笑话,于是试探着打问了下,“我喝出了点栗子味,还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吗?”对方答:“第一种是豆香,第二种要自己品噢。”我于是开玩笑说,“我能说我喝出了男人味吗”,“能,随心”。这下,我感觉到了些什么,这回答,是不是和我说的“为啥要get到主题”是异曲同工的效果啊?我脑里豁然被点了一下,被这句“能,随心”给带入了思考。这各种茶,各有各自的味道,而我对茶的平等一说,其实只看到了茶的一面,只把它当成了茶。这茶应该和书一样,背后有“作者”,而且这作品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喜爱,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是一代代的传承和执着的坚守,这一代代的人,有一定有个很多的故事,很多的曲折离奇和欢声笑语,这茶的采摘、烘干、炒制等等工艺,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不然,这茶,又怎能如此出名,如此被人喜欢和爱戴。这喝一口好茶,不仅仅是喝这一口在嘴里的味道,而是要用心体验和回味那历史和文化的凝结,还有这一代制茶人的心血。
不同的时候,读同一本书,会读出不同的主题和精华,那么,在每次读的时候,何必急着要去总结这书的主题呢,只需要先读,读完总结出来,分析思考后,再经过一段时间,再读,这书便会更有许多不同的价值给会被重新挖掘出来。想起“开卷有益”这成语,就是说宋太宗赵光仪的读书热情,作为天子,天天都要读《太平总类》,头一天太忙落下来,后一天一定找时间补上。大臣劝说别太劳累时,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苦” 。当然,我感觉他当读书时,不会只读完一篇完事,而是从中得到了真的益处,然后也一定会再找时间,再反复读某些特别有用处的地方。
而品茶,较之读书更有学问,不懂得这茶的由来,产地的文化,不懂得背后的历史和没有听过相关的故事,又怎能去有资格对这茶品头论足呢?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情,认真反复的每读一次,都能在其中折射出自己身上的一些阳光和发现未被照亮的地方。送别人一本书,也是很有益的事情,更重要是接受了的人会认真读这本书,那么送的人自然是更开心。这次的一个小小借书、送书经历,让我又重新加深了对读书更浓的热情和渴望。
品茶,是要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层次,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才从中喝出更多味道。喝的是茶,品的是故事、背景、文化、历史、知识、道理、规律或者说,是人生,是世界,是宇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人要多读读书,也要多品品茶。
“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他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