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学生过来咨询我关于人生的意义、活着的目的的问题,作为搞心理工作的人,我对这类问题比较敏感,第一反应是难道他有轻生的念头......果然,后面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说道自己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人从生里来到死里去,最终的结果都一样,那为什么人要活着呢?有时候会想了结了自己,放纵一回。
缺爱的童年
我跟他面对面咨询只咨询过两次,他主动向我透露的信息不多,大概意思就是希望我从这里得到人活着的意义的答案。更多的时候,为了更了解他的背景和想法,我倒是会问他很多关于家庭、生活的现状和看法的问题,但每次他的回答总是向挤牙膏一样。我对他的了解并不多,只是感觉他对生活少了一颗好奇心,此刻的他背后应该是经历了很多失望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会有期待的,只是当每次的期待都让他失望的话,这个人会收回当初的期待。
父母在他三岁的时候离婚,随后他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是一个爱打麻将的人,在他小时候妈妈开了一家麻将馆,基本小时候的他是被保姆带大的,直到他能照顾自己了。对于爸爸和妈妈的看法,他一直没有跟我讲,不知是否咨询关系没有建立好,或是这位男生本能地为了维持他作为男生的面子,不肯让老师觉得他在乎感情,不让老师看出他的软肋。关于他与他父母的关系是后面听他们班主任李老师说的,妈妈脾气比较火爆,小时候的他会以死去作为让爸爸妈妈关注的理由,所以或许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生/死。
为了努力帮助这位男生重新找回生的欲望,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重燃起内心对周围的好奇心。我加了这位男生微信,还约定周末一起玩他最爱的游戏“吃鸡”,现在我们还没玩过一局.....昨晚他半夜发了一条微信给我,他说自己给了2个选择给自己,但他选择了后者,结束。那是凌晨2点左右发的,我昨晚刚好失眠,翻滚到1点才睡着,所以他发的微信我第二天早上才收到,但我意识到他生的欲望越来越弱了。于是,上班后第一时间找到他们班主任跟他表达了我的看法,并把他转介给更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咨询师去帮助他,及时干预。
关于人生的意义
童年期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方式的确很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认知的模式,它为我们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独立,并慢慢脱离父母,这时候的我们已经有能力成为自己的父母了,可是此刻的我们已经被童年时形成的性格和认知模式所限制,要改变需要勇气和极大的努力,可我们还是完全有能力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的,只是需要我们走出来。
我的原生家庭并没那么完美,可能也造成我现在性格和认知模式的部分缺陷,但我承认每个人都不完美的,所以我有缺陷也是再正常不过。从小也是受不公平待遇走过来的,但从来没有想过生与死的问题,难道我没有他们思想的深度?或许吧。人生的意义,见仁见智,何必在意呢?于我而言,我不想去在意我的人生有何意义,或者我要专门给它创造什么意义。活着就好,苦的人生、甜的人生,都是一种体验,或者这就是我的人生观吧。哪怕有时失恋了,难受痛苦得不行,我只给自己说,我的人生有多了一种体验了,它更完整了,收拾好自己,再出发。
前段时间看孙俪主演的《那时花开月正圆》(英文是:Nothing Gold Can Stay)跟中文名相比,它的英文名跟剧情更贴切,大女主的人生就是一直起起落落,基本也就没有安稳过,总是受尽各种磨难......看了大半部戏,后面我还是看不下去,这人生也太苦了点,但其实想深一层,却是真实而励志。有时人生就是一个过场,看过、走过、感受过、努力奋斗过、争取过,至于结果如何,那就听随天命吧,也就应了师兄的签名: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没有努力过的人生不尽致。
也许这就是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吧,但并没有引起那位学生的共鸣。但我以我的人生观为傲,何必去在意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