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建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构建,这基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与结构化整合,还基于建构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的结构化,更基于落实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旨在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课程内容结构化 深度学习 实践体验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真实进入课堂和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形成对学习主题、核心概念、基本方法的认识。
同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这都需要教师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学实践变革。
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这有助于知识与方法迁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实现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的“深度”,不是指学科知识的难度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而是指创设的学习任务应该达到触及学生心灵的程度。它旨在让教师明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内容(学习对象)进行“结构化”整合,即对知识和学生的以往经验进行结构化构建,唤醒或改造学生以往经验。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把学生的以往经验和当下教学进行关联,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无视教材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定位教材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要在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中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
一、课程内容结构化,基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与结构化整合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教学的根本点就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针对碎片化知识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理解,科学地选择内容和组织教材,在学科核心素养指引下,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包括三课,分别是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教师深入理解知识,其整个单元的结构遵循认识到行动的内外逻辑:第八、九课构建学生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认识,第十课捍卫国家利益落实到公民责任上。
从认识层面来看,可以把第八课第一框“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和第九课第一框“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整合。
从行动层面来看,把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第九课第二框“维护国家安全”进行整合,最后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可以用“即吾辈拼搏接重担上”来统领“关心国家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筐题内容。
教师基于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运用深度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找到单元内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明晰逻辑关系、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后,进而提炼出本单元的核心主题“爱国”,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不仅体现了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还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从学生思维逻辑出发,教师将知识由碎片化到结构化,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将知识结构转变成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何关键能力,这一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基于建构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的结构化
郭华教授认为,课程内容结构化:让学生进入课程和课堂。正如《礼记·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生就是教学主体之“本”。基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课程内容结构化,不仅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需要把学生的活动及学生活动的方式的结构化,进而实现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
所谓“活化、动态化”,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经验创设体验性的情境活动。笔者对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进行结构化处理:把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第九课第二框“维护国家安全”进行整合,提炼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学习主题。基于深度学习“联想与结构”的特征,结合“6·15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的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教学情境。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统领下,以“三封书信——请战书、诀别书、责任书”为线索,通过带着学生朗诵,体验爱国情,学生在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下去感悟与与分享,讨论与思辨,实现学生以联想的、结构的方式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新课导入】家书·见字如面
【教师提问】(展示微信图标)我们现在是用微信交流,在微信作为信息交流工具普及之前,我们是用什么交流传递信息呢?
生:家书
生:飞鸽传书
生:烽火狼烟
【教学总结】谢谢同学们!确实,正如同学们所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传递的是不舍的亲情,更是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播放视频)2020年6月15日中印边境冲突的视频。
【教学引导】外军非法越线,挑衅我军,侵犯我国领土。这个时候,比大家大不了几岁的战士王焯冉心怀祖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毅然写下了这封请战书。请同学们带着坚决的、铿锵有力、义无反顾的情感朗诵请战书。
学习任务一:请战书·有国才有家!
尊敬的连队党支部:在这次高原备训任务中,我深感激动,此次任务是艰难的,是伟大的,作为军人,我使命使然;作为团员我有义务冲在前,站在前,责任在肩。在此,我向组织请战:如果能上战场杀敌,我愿站在排头,如果能边防巡逻,我愿优先报名。
二排六班班长:王焯冉
2020年5月26日
师:思考王焯冉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这封请战书?
生: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请战书”这一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体会高尚爱国情感,有国才有家,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过渡】其实,年轻的边防战士卫国戍边,对家中亲人也有不舍,但大义当前,他们对自己的亲人,又会有什么交待呢?请一个同学带着温暖的情感深情地朗诵。(播放背景音乐)
学习任务二:诀别书·忠孝难两全?
【呈现材料】(1)妈妈,说着说着我就不争气的流泪了。你最近还好吗?累不累?第一次探亲时,我看见你头上的白发和苍老的面容......老爸,多注意身体,你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你别太拼了,其实好想和你聊聊,可是话到嘴边往往说不出口......小妹,你最近学习咋样?你也长大了是个大姑娘了,应该懂得体贴父母了...... 奶奶,这么长时间,最牵挂的就是你,孙子这些年一直想好好让您享福,可是我却一直不在家……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情感,朗诵诀别书并体会情感。
【教师追问】他如此爱自己的家人,为什么要留下诀别书呢?
生:略
【呈现材料】(2)在听到印军在边境与我方发生冲突并打伤我方人员侵占我国领土的时候,我深感气愤。我堂堂中国怎能被印度鬼子骑到头上......爸、妈,当你们看见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了,我已经埋骨沙场,离你们而去了......
(3)爸妈,儿子不孝,为了守卫国家,没有办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好好报答你们。
【教学过渡】自古忠孝难两全。有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又有人说:忠孝能两全。
【教师提问】讨论与思辨:国与家——忠与孝,能否两全?
【学生活动】讨论与思辨
【设计意图】以诀别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爱国情感的具体内容,通过讨论与思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和探究中感悟当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通过思辨,进而得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学习任务三:责任书·国家安全我维护
【学生活动】
活动主题:缅怀英烈 铭记历史 热爱祖国
活动任务:捍卫国家利益,我辈何为?
活动要求:可从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活动形式:向英雄敬礼,再展示,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精心地设计“责任书”任务,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迁移”和“应用”,将间接经验直接化、将符号转化为实体,爱国意识转化为爱国行动,爱国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新课小结】略
布鲁纳认为,结构化的内容会使学生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持久。“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不仅实现了对内容的结构化构建,用“三封书信”的形式更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结构化构建。通过迁移和运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高阶化发展和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课程内容结构化,基于落实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内容结构化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教学内容、学情为依据。
就知识整合来说,结构化设计一定是在教师对单元知识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创设,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情境“一案到底”式的分析。在实践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比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第一目延续文化血脉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内容的结构化来进行整合设计。笔者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出发,以“爱国主义”这一“大概念”为主题,统领整个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选取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中医药文化、诗词文化、革命诗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题材,围绕“延续文化血脉”的具体实践设计教学,教学流程如下:
基于文化视角看中华经典,探寻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以姓氏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以中华经典为载体,以延续文化血脉(经典)的实践,即经典的传承和发展为线索,创设“感受经典、诵唱经典、赓续经典”三个环节。
1、感受经典。以参观博物馆,来感受中医药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悬壶济世的中华医学文化作为开启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从《黄帝内经》、西汉马王堆帛书、东汉《治百病方》木牍六枝、唐代骨牙刷、明代手术刀、清代太乙神针木雕、针灸铜人像等等,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数千年的纵深与汪洋。从千年典籍、疗病秘方、精细器具、经络人偶、……在观众与文物的对望中,唤醒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记忆,展示中华民族如何直面疾病,并从中生发出博大的智慧与深沉的力量。
2、诵唱经典。朗诵杰出爱国诗篇《满江红》、唱响千年经典《登鹳雀楼》,在体验诵唱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再创设“另一种经典:生命与鲜血书写的红色经典——革命文化”,节选革命烈士方志敏同志创作《可爱的中国》的部分内容,创设“和平年代,是否有必要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的辨析话题,进行价值澄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文化,树立自豪感,继承革命文化。
前面三个篇章基于中华经典出发,带着学生在领略经典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更加明白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需要落实在实践上。
3、赓续经典。为落实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因此,创设文化的“青春秀场”。以学生身边的文化活动(仿作古体诗词、写春联、读古诗、我唱古诗、穿汉服、弹古筝等等)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读写经典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学生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每一个初中生而言,最后落脚在文化自信上,即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活动的情境性除了要从学生素养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结构化、实践性的关系角度来考量。在学生获取道德与法治基本原理、技能与方法之后,学生会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社会现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实现知行合一。这一有意义的活动过程,既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也是指向深度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课程内容结构化,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与结构化整合,还要建构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的结构化,更要落实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课程内容结构化,目标是促进深度学习,实现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知识进行整合只是“手段”,思维的高阶化发展才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学生通过结构化的学习,形成认知结构化,进而实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①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②祁宁宁,胡红杏.结构化教学:内涵、价值与实施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01):49-54.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④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⑤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
⑥朱开群.《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7.05
⑦王力争,刘历红.基于中学课堂变革的结构化教学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6):42-50.
⑧柯海燕. 在结构化思维教学目标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九).
⑨余文森. 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C]//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2009.
⑩王鉴,王文丽.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1).
【本文系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第一批重点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立项编号:JZ2021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