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惨死的波吕捏克斯的尸体,据说已经出了告示,不准任何公民收敛,不准为他掉泪,就让他暴尸野外,不得安享哀荣,任凭俯冲而下的兀鹫吞噬他,饱餐一顿。听说,针对你我,或者说针对我,仁君克瑞翁已命人四处张贴这份告示。他也将来到此地,向那些尚不知情的人宣示此令。此事可是非同小可,谁敢抗命不遵,就将死于民众的乱石之下。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后,才有缘翻开这本同一写作背景的书《枯枝败叶》。同时,也才得以知晓它是《百年孤独》的序篇。故事不长不短,发生在古旧气氛浓郁的小镇马孔多。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是的,又是马孔多。《枯枝败叶》出版于1955年,是马尔克斯的处女作,也是《百年孤独》的雏形,从此小镇马孔多成为马尔克斯笔下最知名的地标。
在这本书中马尔克斯宣告了马孔多镇的诞生,让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第一次出场。故事缘起是马尔克斯23岁时陪母亲回家乡时的一趟旅行。马尔克斯认为,这趟旅程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最终确定了他的文学志向,并催生出他认为的第一部严肃作品,即《枯枝败叶》。
马尔克斯说:前往阿拉卡塔卡的那一趟旅程,真正令我领悟到,童年的一切都具有文学价值。从开始写《枯枝败叶》的那一刻起,我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没有人可以阻拦我。
他做到了,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说回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地去和《百年孤独》中的故事、人物做些勾连,虽说这两个故事作者在创作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但我个人认为,真正牵连上的因素并不多。它仅是《百年孤独》的引子。
《枯枝败叶》题解
那么,枯枝败叶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故事开篇就告诉我们了。
蓦地,香蕉公司好似一阵旋风刮到这里,在小镇中心扎下根来。尾随其后的是“枯枝败叶”,一堆由其他地方的人类渣滓和物质垃圾组成的杂乱、喧嚣的“枯枝败叶”。这是那场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的内战的遗物……战后,当我们来到马孔多,赞赏它的肥田沃土的时候,就估计到早晚有一天“枯枝败叶”会涌到这里,但是万万没有料到来势竟如此凶猛。
是的,“枯枝败叶”来自外界,“枯枝败叶”冷酷无情、“枯枝败叶”臭气熏天,他们作为劳动力源源涌入,破坏了小镇的安谧生活。但是,作者笔下的“枯枝败叶”似乎不单单是指这些,更重要的反而是小镇上那些原有居民的迂腐冷漠、保守落后。
雷薇卡太太过着枯燥乏味、令人烦恼的守寡生活,整天守在永不停转的电风扇后面,盘算着那些缺德事;阿格达下肢瘫痪,病魔把她折磨得筋疲力尽;书中伊莎贝尔的喁喁独语;老上校宿命一样的念叨等等都是马尔克斯对现实中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叹息。
可恨的“枯枝败叶”可随暴风骤雨(革命、战争、经济崩溃等)一扫而空,而这“神秘的力量”——人性——却僵化得有如岩石不可教化。不知哪一方才是真正的冷酷无情、臭气熏天的“枯枝败叶”。
个性化情节与人物
书中主要人物有四个,马孔多镇祖孙三人和大夫。作品从描述祖孙三人在安葬上吊自杀的大夫时各自的心理活动来展开整个故事。分别从上校、女儿、小外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现实,并勾连起各自对过往的很多回忆。
而大夫,在整个故事当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形象,他受到众人的批判和排斥。因为他在暴风雨之夜拒绝挽救马孔多的伤员,甚至连上校都是不喜欢他的。然而,小说又表明,是马孔多人背弃大夫在先。
如今,上校违背众意安葬大夫,他带上她的女儿作伴,女儿则又带上儿子。他们都想通过彼此安抚内心的孤寂与不安。如此,小说情节得以展开。
上校和女儿的心理活动组织起来即是整个马孔多镇过去和现在巨大的现实变化,也涵盖了大夫孤独的一生。这里面随处可见的“枯枝败叶”困扰人心,传统道义和同情心已被“枯枝败叶”严密笼罩。而为数不多的小外孙的心理活动则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期许,他不是“枯枝败叶”,在未来“枯枝败叶”定会消失。
上校安葬大夫是“受一个至高无上的意志支配的”,这“至高无上的意志”是什么?一方面,它是一种承诺。因为大夫曾救过上校的命,而上校也承诺过等他死后安葬他。然而,小说又表明,由于上校救大夫在先,才使活死人大夫在上校临危之际救了他。所以,另一方面,上校安葬大夫是对精神境界和情感境界的一种追求。
作品通过对上校形象的塑造,表明唯有像他那样的人才能使冷酷无情的马孔多躲开“枯枝败叶”的纠缠与侵扰。然而,在马孔多,上校是孤独的。他除了拉上女儿,在这儿,没有人和他作伴,一同走下去。所以,作者又通过上校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枯枝败叶”带给马孔多无法挽回的灾难的愤懑与无奈。
然而,本书最主要的主人公是大夫,这个外地来的男人。作者甚至没有给他一个正经名字,而始终以“大夫”称呼之。他在上校家蹭吃蹭喝了八年之久,从未有人问起过他的名字和身世背景。这种理所当然见怪不怪的口吻为故事增添了一种诡异的味道,仿佛你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一个明确的动机。
所以,我们不免要想,马孔多人诅咒这个外来的大夫,是真的仅仅因为他的粗鲁无理、淫荡下流、拒绝救死扶伤的薄情寡义吗?
“孤独”主题
在这个故事当中,作者通过“枯枝败叶”向读者展示了两种罪恶,“个体之恶”与“集体之恶”。其间孰是孰非,如何评判?
如大夫那样集各种罪恶于一身的个体固然令人不齿,那么,当罪恶细分到马孔多每一个居民身上时,是否可以被稀释得令人怡然接受?
这种罪恶,从镇上每一处房间窗帘的那一条细细的缝隙中,源源向外投射,于半夜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正义审判”的死亡告示张挂在大夫的家门口。
在上校和大夫的最后一次对话中,上校问大夫:
“请您告诉我,大夫,您信仰上帝吗?”
“请您相信,我不是什么无神论者,上校。我不过是不愿意去想究竟有没有上帝。想到上帝存在,我感到不安;想到上帝不存在,我也感到不安。”
《枯枝败叶》中主要人物的一辈子就是在极端孤独中度过的。上校感觉到那股神秘的力量就是同情的力量。上校保护大夫、安葬大夫,带有保护自己、安抚自己的意味。因为上校自己也是孤独的,他身边没有谁理解他的心灵,现实中充满“枯枝败叶”,上帝的存在令人怀疑。
大夫的孤独与不安,其实也是上校的孤独与不安。这一点使他们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