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作,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全书13章节。下面看一下第一章节。
要想做出思虑成熟且重点突出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和课程开发者在思考工作性质的时候做出一个重要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指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虽然我们习惯上总是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但现在必须要挑战自我,首先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
我们的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总之,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接下来传统设计VS逆向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该怎么教,但并没有考虑教的目的是什么。传统设计中存在两个误区就是活动导向的设计和灌输导向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引导性的智力目标,或没有清晰的优先次序来架构学习体验。传统教学后学生未必能理解这节课学习的意义何在,以及怎么能评估学生学会了。所以作者认为,将传统的习惯进行翻转,从目的出发,才有可能最终达到目的。
接着,作者就清晰地列出了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并且提供了逆向设计的模板。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①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期望持久理解。依据课标、课程内容、学情等,先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取大概念,确定单元的基本问题。②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不止包括测试、作业,还包括能证明学生达到预期理解目标的表现性任务,不同时期学生的反馈和自评。
③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依据目标的和评估证据,搜集教学资源和设计学生活动,保证有趣和有效。其实平时上课能做到这样挺困难的,但是在教学思路上至少能提供一个支点,就是在任何一个环节中都牢记目标。作者最后也澄清了未必在教学设计时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各个环节是相通的,只要最终能有完整的呈现即可。
逆向设计模版,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这种模版有助于教师设计关注理解的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