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客体关系取向人格发展
潜伏期6-11岁,学龄期
翁新凯
塔维斯洛克儿童心理课程发展研究用书:
大纲:
婴儿期
幼儿期
潜伏期
青少年期
潜伏期的特点:婴幼儿的各种焦虑与挣扎之后;青春期与青少年期扰动再次被唤醒之前。
潜伏这个词,为什么用这个词来称呼6-11岁儿童。
重要任务:上小学
从婴幼儿期向前迈进:孩子关注的舞台转移,从家庭转移到学校,残余的婴儿期焦虑对适应的影响、克服先前挣扎的方式(婴儿期的焦虑,俄狄浦斯情结),会形成孩子改变与适应的核心,潜抑(让焦虑潜伏下去,维持表现的平和。是一种潜意识的压抑不是意识的压抑);
真实的成长:需要在潜意识层面与婴儿期的自己有所接触,以此前提的发展才是真实的成长。(跟他自己自体和人格每一部分接触的时候,才能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潜伏期观点:性投注对象是父母,在5-6岁对性投注停滞。客体关系是去性化的。弗洛伊德说这个时期性不是潜抑了而是转向了转向了社交关系中。
潜抑;
对秩序的追寻;
道德观的形成;生理飞快的发展,非常丰富的情绪生活,潜伏期是中间一段无聊的插曲,有的认为潜伏期是一个累积内在资源的阶段。一个孩子如果这个阶段之前是得到关爱的,在通过潜伏期这个阶段孩子是可以接受跟父母保持距离,孩子从非要父母在身边,到可以有更多力量投注到外在世界,幼儿更专注学习,去交朋友。
相对平静的阶段;
婴儿的性心理发展暂停;
客体关系去性化;
从对客体关注转变为对父母的认同;
升华的发展;
弗洛伊德:强调潜伏期的特质是一种防卫式的,失望的转向;父母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孩子放下;俄狄浦斯情结缓减,成为了交朋友的推力。
潜伏期概念的延伸思考:拒绝议题,拒学儿童的分离困难,在中学时期才浮现的拒学议题;更能够适应团体生活的其他因素,安全型依附(跟父母有更安全的关系, 内外在都有,能忍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可以离开家)、有弟弟妹妹(放下独占妈妈的关系,转向爸爸或其他照顾者,学校也是类似的关系,要转向老师,体验过手足竞争,在大团体中1个老师很多学生, 更能处理上学后团体生活)。
潜伏期,后期观点
传统观点:超我在此阶段的重要性:幼儿期道歉夫妻的转换期间,超我的重要性提升;
克莱因学派观点:俄狄浦斯情结真的缓解(不同意弗洛伊德说法,缓减是阉割焦虑,孩子离开父母;真正的环节是父母了解到孩子想要和异性别的父母建立关系为孩子思考协助孩子度过俄狄浦斯情结);在父母细腻地位孩子思考,并帮助孩子度过,而非因阉割焦虑驱使;超我在社会与文化要求下被琢磨(教育,宗教,道德等会让超我在潜伏期这个阶段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磨练,超我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能从父母那里转向同伴,别人;孩子对大人的人格特质和价值的认同,对规则和结构的重视)。
一道新的门开启:上小学(6岁,父母把孩子送到小学,跨过校门身影消失,心头一紧留下眼泪。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是,踏进学校的大门教室大门,孩子要走进除家里外更宽广的世界,去依赖照顾者以外的那些人,去学习去成长去处理自己情绪);跨过学校、教室那道门的意义;孩子对分离的反应(进入新的体验新的焦虑,完全没有焦虑的话也是让人担心的,);上学,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且最棘手的转换之一;肚子痛的抱怨(孩子的焦虑会用各种方式呈现,孩子想妈妈的时候一直哭,有的时候小朋友会过来安慰,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想妈妈哭自己也会哭,把对妈妈的想投射到别人身上, 未来会很有力量);抱怨学校无聊(有些时候刚开始学习,看到别的高年级的做的很好的时候,会引发自恋的议题;没有准备好学习吸收知识;没有准备好和别人建立关系和老师建立关系的时候,不能放松在环境里出关系,学习上也会出现问题的;抱怨学校无聊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处在一大群学生中,每个人的需求是否都会被老师看到,这个会让孩子有焦虑,如果老师能敏感到孩子的需求,孩子会更好的适应学校);可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协助?
潜伏期倾向:对知道的渴望(孩子对于发展自己的专长、技巧的渴望);对信息与事实的渴求,对技巧的渴求(想要知道不是想要理解,并不是对事物背后的意义的理解;有的商人把握住潜伏期的孩子好奇的需求,做了很多集卡片的游戏产品,孩子会去说服父母购买);好人与坏人的分裂,儿童文学中明确的好人与坏人的区分(喜欢看的书,明确的好人和坏人,这样故事的功能,明确区分好人坏人提供他们认同的对象,把内在乱糟糟的可破坏的投射到坏人身上,回归正向的);能命名与背诵时带来的满足(在看到一个物体,通过命名给物体动物贴上标签,不再是问别人的状态而是看到就能叫出来是很满足的,能叫出来等同于掌握了物体的全貌)。
升华:升华的理论与相关概念(潜伏期的经验受到前性器期的影响,潜伏期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喜欢一个老师不是跟性别有关而是跟性格个性特质有关);从父母转向外界世界的重要性;潜伏期的挣扎与认同;男孩女孩团体分开(男孩开始轻视女性,小男孩一方面要放弃独占妈妈,另一方面还要不能对妈妈有很多的认同,这些背后可以协作男性特质的发展。这时候的社交关系,基于认同的需要,男孩需要发展成年男性,女孩要发展对成年女性的认同);弗洛伊德,升华是防卫性的转向(孩子在潜意识中害怕,父母会抢走父母一方对孩子进行报复);后期观点,升华是一种发展(在够好的父母的帮忙下,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发展,象征能力指的是,潜伏期对于孩子的画画、是认同父母之间的相处合作,把这些好的经验对于父母创造力合作的伴侣通过画画发挥出来。)
潜伏期儿童的心理治疗: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孩子心中通往婴儿经验的门被关上了;可能不热衷有深度的谈话,谈事情时不太触及太深的情绪;不信任与保留;与创伤的孩子工作时会面临的议题。(克莱因谈到对潜伏期的孩子治疗师很困难的,5岁幼儿对自己内在的情绪和焦虑很直接的接触,对潜伏期的孩子会有所保留,是他们的特质,孩子会说来治疗很无聊,无聊也可能是掩盖内在的焦虑。有可能跟人际关系、分离焦虑有关?治疗前几个月潜伏期孩子情绪的痛苦是很难接触到的,一方面要有耐心,建立关系是要有时间的,要仰赖自己I的反移情,孩子不想被触碰的感情是什么。等到建立起关系,当在学校和家庭发生不开心的时候他们只是想要说出来,并不想要解决,这时候治疗师要明白。)(关于创伤,好好学习的几个议题,其中就有创伤,依附关系,倒错,反社会等议题,具备这些领域的知识,和不同发展特质有关,要注意当潜伏期的孩子被家暴的孩子失去父母的孩子被性侵的孩子都需要用创伤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有时候治疗过程中孩子会垮掉,把这种痛苦情绪传递给治疗师,潜伏期的孩子会压住痛苦,不会主动提,治疗师要不要主动提呢?不主动提反而会对孩子有帮助的,这时候创伤是被压在水面下的,潜伏期都是要发展压抑的,如果这时候能完成发展任务,就是一个本帮的治疗。孩子能达到整合、理解内在状态, 这个很重要。也要知道创伤只是被压在水面下,青春期时候会着更远会出现)。
玩与工作:潜伏期孩子游戏的特质;跟幼儿期相比,想象没有那么丰富,外在现实额要素增加;对于确定性、规则、结构的要求;玩游戏的能力是往后成工作的能力的基础;等待的能力,计划与执行计划的能力;(克莱因观察到,潜伏期的游戏会不那么想象, 有了更多的现实因素。孩子随着发展的逐渐转换,也会从享乐到现实。)
总结:潜伏期是冲突的避风港;对自我的保护,以及内在资源的汇聚;内在的情感不太强烈地被呈现;给孩子长大的空间,不被不适当的压力压垮,进而能好好发展。(发展的转变是一个细致而渐变的阶段,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和婴儿期的情绪做一个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