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们分析本班成绩的得失时,总有一部分老师把考试成绩差归结于学生的基础差。“我们这个班学困生太多了,不交作业的人太多了,学生个体差异太大,家长又不重视......”老师们把所有问题都推到家长和学生身上,唯独没有他自己。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有的,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老师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丹尼尔教授说:“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
每个学生都有他内在的优点,丹尼尔教授列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凯西学习生物很吃力,但她是个很有天赋的小诗人,生物老师可以将生物学知识和诗歌结合在一起让凯西更好地理解概念。李学生生物也很吃力,但李很喜欢科学,李的父母希望老师能采用全面覆盖而不是线性的方式来让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两个例子展示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差异来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根据学生的长处来弥补其短处。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每个人都要给他量身定制学习方法,那老师估计要变成超人才行。
认知心理学家说如果要认清学生个体上存在哪些差异,必须要弄清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还是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什么是认知能力?指特定的思考能力或取得的成功。而认知风格是思考的偏好。比如线性思考或整体思考。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类似的,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什么会那么大?这就要涉及到认知风格的问题了。有些人做事毛毛燥燥,急于求成,有些人做事很细心,但速度很慢。这就是做事的风格。要记住,风格是体现我们思考时的偏好,而不是衡量我们思考的能力。
认知风格理论必须拥有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一个人的风格始终如一。二是不同风格的人思考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三是不同风格的人平均起来不应该在能力上有差异。要满足这三个要素的人还不存在,所以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视觉/听觉/运动知觉型的学习者,首先来认识两个概念:运动知觉是指你身体每个部分在哪的感觉。肌肉运动知觉是指你运动时,信息会通过你的关节、肌肉和皮肤里的特殊感受器传入大脑。视觉型和听觉型的人确实存在,但和学生的“偏爱”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优势。。视觉型和听觉型的人往往关注的是事物的声音或形状,而大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关注的是事情的意义。
我们人有一种认知偏差,一旦我们相信一件事,就会不自觉地认定我们不清楚的事情和我们所相信的是一致在的。假设一个学生不大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你尝试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给他解释,这次你举出魔术师都能抽出桌布,而桌子上的碗盘餐具丝毫不受影响,这个例子学生就马上明白了,你因此认定他一定是个视觉型的学习者,但是也许只是例子本身很精彩,另外一个原先不理解的学生听到这个也能理解。学生通过这个例子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原因我们并不清楚。因此视觉/听觉/运动知觉型理论并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