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批改完第四次模拟考试的试卷,发现学生在二次函数应用题上的失分率仍然居高不下。"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认知边缘区,即那些似懂非懂的知识地带。"(摘自《认知觉醒》)于是,我决定调整复习策略,让学生从错题出发,回归课本源头寻找活水。
因此,在评讲试卷课堂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讲解错题,而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发下试卷后,我给了学生十五分钟时间,要求他们不急于订正答案,而是先将每道错题对应的课本知识点找出来,在错题旁边做标记。教室里沙沙的翻书声让我想起“学习的本质是连接,而非堆积。”(摘自《认知觉醒》)
小双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对着一道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填空题皱眉许久,突然眼睛一亮,迅速翻到中考蓝本对应的根与系数对应的知识点,指着那个被遗忘的公式,兴奋地小声嘀咕:"原来运用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啦!"这个瞬间印证了我的设想:当学生自己建立起错题与知识源头的联系时,那种“顿悟”远比老师直接告知答案要深刻得多。
课后反思时,我整理出“溯源复习法”的三个关键步骤:定位(在课本找到对应知识点)、比对(对照错题分析理解偏差)、重构(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理)。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既符合《认知觉醒》强调的“深度加工”原理,又切合中考复习的实际需求。
中考冲刺不是机械刷题,而是要像朱熹所言,在知识的源头找到那泓活水,让思维永远保持清澈流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