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
随机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人类天性中的喜欢安全感和确定性,因此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稳定,即使这个稳定只是大脑自我营造的假象。
人们都喜欢稳定的工作,而事实是,某些工作可能看上去很稳定,但是未来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比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东北,很多人喜欢钢厂等重工业的单位,而90年代后,这些企业的很多员工都下岗了。
因为下岗后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所以很多人的生活都陷入了窘境。
不要害怕失去掌控感,要拥抱变化。
人生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只有在变化中才能有提升和突破。
变化可能会摧毁你,也可能会被你利用,让你变得更强。
就像风能吹灭火苗,也会让火越来越旺一样。
面对变化,我们该如何让其被我们所用,让我们越来越强呢?
1.坦然面对压力,压力是人生的常态,去拥抱变化
塔勒布曾经借用米特拉达梯国王的故事来说明压力源的作用。
传说,小亚细亚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四世在其父被暗杀后东躲西藏,由于持续用药而摄入了尚不致命的有毒物质,竟练成了百毒不侵之身。
这点也可以在我们日常的职场中看到。
我有两个同学,一个毕业后选择去了国企,工作清闲也稳定,另一个毕业后去了互联网公司,工作压力大,做的事情也杂。
毕业快10年,国企的同学,依旧一个月拿不到1万元的薪水,看着周围同学都风生水起,做总监、总经理或者自己开公司当老板,自己想出来尝试却不知道如何入手。
互联网的同学,兜兜转转换了好几个公司,现在在阿里巴巴做到了高级经理,年薪和股票加起来也过百万了,猎头也是天天骚扰她,问她换不换工作。
想必,你们看到这里就已经懂得了迎接压力、拥抱变化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了。
此外,“一万小时定律”也能证明迎接变化的重要性。
这个概念是格拉德威尔在畅销书《异类》中提出的,现在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
他认为,“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里引入一个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而一个人如果想提高,一定要离开“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
可是,当“学习区”的内容已经被我们熟练掌握后,这个“学习区”也成了“舒适区”,我们的“舒适区”会扩大,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再度跳出“舒适区”,进入下一个“学习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因此,格拉德威尔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要想成功,确实需要反反复复的练习。
可是,如果我们停留在“舒适区”,仅仅是重复做我们早已熟练掌握的事情,我们会成为天才吗?
我们每天练习十以内加减法,会成为数学家吗?
我们每天弹奏“满天都是小星星”,会成为钢琴家吗?
我们每天做西红柿炒鸡蛋,会成为特级大厨吗?
我们每天砌砖盖房子,会成为建筑设计大师吗?
不会,我们顶多能成为一个砌砖很快的瓦匠。
所以,真正成为天才的方法,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万个小时。
真正成为天才的方法,是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舒适区,迎接更好的自己。
2.从失败、犯错中学习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就像职场中的精英,一开始也是小菜鸟,也犯过很多错。
就比如我之前在企业,也有过通宵写项目计划,第二天计划被领导否认的情况,也有过胸有成竹,但是项目结果不尽人意的情况。
与别人不同的一点是,失败并不能让我一蹶不振,而是被我当成一次宝贵的经历,我会分析在这其中我所犯下的每一个错误。
这些错误,这些曾经的绊脚石,都会成为我以后做事的垫脚石。
3.和优秀的人在一起
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这样的人多待在一起。
在职场中,我们也发现:优秀的人,和那些不思上进的人在一起久了,也会懈怠。
积极的人,和消极抱怨的人在一起久了,也会变得爱抱怨。
和优秀的人成为朋友、战友,才能让你成长加速,增强反脆弱力。
4.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我们也不知道会面对什么,也许我们会遇到挫折,遇到刁难我们的人,遇到抛弃我们的人,遇到各种不可理喻的人等。
抱怨咒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你白白受苦。
而坦然面对,用感恩的心,感谢这段经历,感谢这些人在你还年轻的时候,教会你一些事,避免以后跌大跟头,是有必要的。
人体骨骼有一种规律:人体的骨骼如果长时间地接受外部的压力,就会增大骨密度和坚硬程度。
这跟“杀不死你的,必将使你强大”是一个道理,事实上,很多高手都是在挫折与磨难中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