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
质疑意味着摊开、公开。只有善于质疑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汉斯-格奥尔奥.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如果目标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设计必须明确的专注于那些连接所有离散事实和技能,并给他们带来意义的大概念。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基本问题来架构目标,可以使这一关注点得以部分实现。
最好的问题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学习者可以探索内容中或许仍未被理解的关键概念、主题、理论、问题,在借助启发性问题主动探索内容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理解。
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好的问题“是那些引起思维困惑的、颠覆显而易见或权威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好的问题能够引出有趣的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要求我们在发现和维护答案的过程中,聚焦于推理过程,而不只是关注答案的“对”与“错”。好的问题,将激发已学知识,生活体验与当前学习内容之间的意义关联。好的问题可以而且确实需要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使我们获益匪浅。好的问题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并能使我们举一反三。
把知识和技能看作是理解学科中的关键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是要灌输的材料。这个概念上的转变为教师和课程委员会提供了一个实用策略,在使学生参与到理解所需要的各种建构性思维中时,可用这种策略确定哪些内容才是重要的。
最好的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基本问题”。
是什么使一个问题成为基本问题?
最好的问题能够让我们了解事物的核心——本质。
基本问题是那些鼓励、启发,甚至是要求我们超越特定主题而产生迁移的问题。
四种内涵
“基本”的第一个内涵是,它是指在我们一生中会重复出现的重要问题。
“基本”的第二个内涵是,指某一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
“基本”的第三个内涵指的是,学习核心内容所需的东西。
“基本”的第四个重要内涵指的是,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特定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者。
“基本问题”能够达到的六个指标:
1.真正引起对大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
2.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
3.要求学生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
4.激励学生对大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
5.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有意义联系。
6.自然重现,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使用意图的重要性
没有一个问题天生就是基本的,是否是基本问题,要归结于提问的目的、受众和影响:作为教师,你想要学生用这些问题做什么?你的目标是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还是让学生想起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六个指标明确了对于基本问题的目标要求:必须是能够促进探究,引起深度理解,引发新问题。
一个问题,是否是“基本的”,取决于我们为什么提出它,我们想要学生如何解决它,以及该问题后面跟随的学习活动和评估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探究性跟随,就算所提的问题很像“基本问题”,结果也只是装饰而已。如果问题单独看起来相对寻常,由于他的答案充满冲突性,而且设计清晰,指向深入的挖掘,那么这样的问题也可能变得越来越有启发性。
不能仅注重表述形式
一个问题,应该以特定的表达方式来表明它的目的,不是用来复述已学过的知识,而是引发探究,讨论或论证的。如果是为了引导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通常建议新教师避免提问“是/否”或“何人/何事/何时”形式的问题。
许多“是/否、不是/就是、何人/何事/何时”式的问题提供了激发学生强烈好奇心、思维和反思的可能性,这取决于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以及后续工作的性质。